【本報訊】港珠澳大橋採用「橋、隧、島」形式興建,整個項目共有四個填海而成的人工島,本港負責興建香港口岸的人工島,另外珠澳口岸人工島及連接主橋隧道段東、西出入口的兩座人工島,則分別由珠、澳兩地政府及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負責。今次涉事的主橋東人工島的主體建築於去年八月平頂,日後會開放供遊客觀光,甚至可觀賞中華白海豚在伶仃洋上戲水。
主橋東、西人工島連接長六點七公里的海底隧道,作為隧道兩端的出入口,相關工程於二○一一年一月動工,五月首個用來填海的鋼圓筒以液壓振動錘振沉入海床,同年十二月已完成了東人工島最後一個鋼圓筒振沉填海。共一百二十個直徑達廿二米、高四十米、重五百噸的鋼筒在短短二百多天已完成振沉填海,內地傳媒形容是「當年動工、當年成島」的工程奇迹。
香港口岸人工島則設置在香港機場東北面對開水域,面積達一百五十公頃,以鋼圓筒混合拋石方式填海建成,當中一百三十公頃為口岸用地,上建旅檢大樓、海關及入境處大樓、公共運輸交匯處等;約二十公頃則用作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南面出入口。該口岸同樣於一一年動工,但島上的建築至今仍未完成。
至於珠澳口岸人工島,填海面積逾二百平方公頃,是四個人工島中面積最大,早於○九年動工,據稱人工島可防禦珠江口三百年一遇的洪潮,其中澳門口岸管理區已於上月舉行交付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