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巧婦難為無米炊,對港府而言則是蠢婦難為有米炊,在財政盈餘及財政儲備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的情況下,本屆政府的首份財政預算案未能回應「還富於民」的強烈訴求,在解決中長遠目標方面也毫無建樹,令人失望。
香港的貧富懸殊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首先就體現在官富民窮上,財政預算案本來是重新分配資源、減少社會不公之機會,而今年財政盈餘近一千四百億元,比港府當初預測一百六十多億元盈餘飆升七倍半,庫房處於嚴重水浸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港府完全有條件在着眼長遠、投資未來的同時,加大短期扶貧濟困的力度,直接還富於民,可惜到頭來,港府涼薄作風不改,僅將盈餘的四成用於所謂「關愛共享」,即各種派糖措施,六成以成立基金或注資現有基金的方式,變着法兒將資源留在庫房,導致本已「癡肥」的財政儲備進一步暴脹至逾一萬一千億港元,官富民窮的問題進一步惡化。
而觀乎今次派糖措施,除了港府事先張揚的「三不」(不派錢、不代交公屋租金、不調低薪俸稅)之外,無非綜援、高齡津貼、生果金發額外雙糧、寬免四季差餉、提高退稅上限等,都是新瓶舊酒,熟口熟面。至於為基層學生提供一次性二千元津貼、為明年文憑試考生代繳考試費、為全港學生提供一萬張海洋公園免費門券等,何只小恩小惠,更是徒增爭議。最惹人憤怒的是,派糖本已細眉細眼,加上選擇性,結果又造就不少無法受惠的邊緣人及「N無」人士,加劇社會不公。
再看發展多元經濟、宜居宜業、推動文化與體育等方面,港府採取「太公分豬肉」的手法,看似面面俱到,其實毫無重點,不可能為香港找到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及發展方向,何況大部分資源是放在各種名目的基金、債券之中,一般市民看不見也摸不着,受益的只有金融機構或基金經理。以港府近年最關心的青年問題為例,港府僅僅預留十億元支持青年發展委員會的工作,對於青年人最關心的上車難、就業難、上升通道被堵塞等議題,港府幾乎交了白卷。
預算案最大的敗筆,是未能回應派錢的主流民意。港府總是拿「審慎理財」作為擋箭牌,其實是曲解《基本法》規定的「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的原意,這些年來,港府一味多入少出甚至只入不出,導致收支愈來愈不平衡,結果是港府窮得只剩下錢,再以施捨心態打發市民,與「共享」根本是背道而馳。
「走了一個孤寒財爺曾俊華,又來一個孤寒掌櫃陳茂波」,新一份預算案既無前瞻性,又欠缺大視野,在扶貧紓困等短期目標上也是半桶水,是一份失敗的預算案。回歸以來政府已換多屆,但守財奴哲學不變,社會深層次矛盾無解,民困既無法解除,怨氣則難以紓緩,港人想安居樂業,港府欲提升民望,何異於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