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未來,說易行難,市民對政府的能力無信心。過去二十年,有所謂「基金治港」,政府成立許多基金,投入大量公帑,美其名為支援不同的政策,不少最終投閒置散,乏人問津。早前港大醫學院袁國勇教授要求政府成立一個五百億元的種子基金,相信也是要由醫學界主導,減少不懂規劃又無專業認知的政府干預。
醫療政策屬大政策範圍,涉及極廣的社會層面,從母嬰健康、學童成長、傳染病控制到長者護養等,都必須得到重視。醫療系統不足以應付一個人口加速老化的都會型社會,政府能否高瞻遠矚,下決心改革與協調公營與私營醫療系統,是一個社會關注的大問題。施政報告揚言「政府決心加強推動個人和社區的參與,統籌和協調不同醫社界別,加強地區基層醫療服務,以鼓勵市民預防疾病,加強自我和家居照顧,減少住院需要」,實在是老生常談,類似的說法,在醫護界內早已廣為流傳多年,卻未見有何重大突破。濫用急症室及流感疫苗不足,僅這兩個問題,足以反映政府的所謂決心與能力之不足。
公營醫院醫生護士人手不足長期為人詬病,政府有錢卻不知從何入手,被批為「窮得只剩下錢」。公營醫療系統的醫護人員佔全港六成,要照顧九成住院病人;私營醫療系統的醫護人員佔全港四成,僅需照顧一成病人,如此的不平衡是典型的結構性矛盾,這並非一朝一夕形成,難怪市民對政府能力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