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義執言:知恥近勇 辦法總比困難多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表示,當年任發展局局長時,只能令私樓土地供應量達標,對此感到慚愧。運房局局長陳帆亦就覓地建屋表示感到「羞愧」,形容公屋「三年上樓」目標是「意識形態多於實務指標」。

居住難不僅是官員「慚愧」和「羞愧」的主觀感受,也是客觀存在的香港之恥。根據政府資料顯示,本港約有二十萬人居於劏房,有百分之四點五的劏房更住了五人或以上。劏房每月平均租金為三千八百元,若把劏房住戶的入息中位數定為一萬一千八百元,住客每月於交租後的生活費便剩下約八千元。

劏房居住環境狹窄,市民每日承受着巨大壓力,急待政府解決相關問題。尤有甚者,本港仍有五、六千名籠屋床位租客,在地獄般的居住環境中捱日子。

居住問題不斷惡化,港府明白到覓地建屋的工作力度不足,有愧於市民。古人說「知恥近乎勇」,關鍵是「知恥」能「勇」,需要敢於創新,以智慧及勇氣消除墨守成規的積弊,在開發土地上尋求突破。如今政府幾已用盡興建公營房屋的「熟地」,當局尚未落實長遠的解決方案,實在令人擔憂。辦法總比困難多,政府必須加快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土地、填海造人工島、開發農地、善用政府暫未使用的閒置土地,以創新思維及只爭朝夕的心態和行動去解決住屋問題。

同時,市民和立法會議員需改變反發展、不遷不拆、為反而反的心態,支持政府覓地建屋,才有機會解決問題,市民才能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