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向富戶傾斜 貧者無立錐之地

五時花、六時變,向來是港府施政作風,「重中之重」的房屋政策也不例外。長遠房屋策略定下未來十年興建二十萬個公屋單位的目標,豈料土地供應不足導致達標也有困難之際,特首林鄭月娥竟打倒昨日的我,堅持將新建公屋變成商品出售,甚至為出租公屋數量封頂,變相絕了大部分基層上樓之路。難怪消息一出,全城嘩然。

林鄭月娥接受傳媒訪問時對房屋問題侃侃而談,聲言現時的出租公屋單位約有七十六萬個,增至八十萬個便可滿足基層家庭需求,故有意將大部分新建公屋轉為「綠置居」出售。結果「封頂論」一出即激起極大爭議,不僅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鬧爆,政黨及關注團體亦大力反對,林鄭月娥不得不出來解畫,反口不認「封頂」之餘,更鬆口表示若社會憂慮太多,日後仍可將綠置居轉為出租公屋云云。

社會之所以有如此強烈反應,並非無緣無故的,綠置居作為前朝提出的試驗計劃,單位數量不過數百個,現屆政府一下子大增至施政報告提出的四千八百個,本已令人質疑,如今更要恒常化,甚至一刀切將新公屋變成出售公屋,客觀效果就是把公屋政策向富戶傾斜,失卻公屋作為住屋安全網的意義。事實上,綠置居根本就是董建華年代的租置公屋翻版,租置公屋衍生的炒賣問題、管理問題以及不公平問題,毋庸贅言,而且遺禍至今,近年「公屋王」屢屢破頂就是明證。更有甚者,公屋商品化之後,公屋富戶和輪候人士必然進一步分化,有錢可以住新樓,無錢只能住舊樓,公屋淪為進入炒賣市場的入場券,無異於自製不公和民怨,更何況綠置居即使沒有令整體公屋供應減少,同樣沒有增加,加上翻新配置需時,而輪候宗數則不斷上升,說輪候時間不會延長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更令人疑惑的是,將出租公屋單位封頂在八十萬個,到底有何數據支持。正如立法會議員指出,目前公屋輪候冊有近二十八萬宗申請,倘未來只有多四萬個單位供應,即使輪候人士不再增加,亦必須有三分之一的現有公屋戶轉購綠置居才能將人龍消化,這顯然是不現實的。早就有人計過,公屋戶購買綠置居的每月供款隨時佔收入的五至六成,港府逼人買樓的結果,不僅是市民一世做樓奴,萬一樓市逆轉,「負資產」重臨更非危言聳聽。林鄭月娥一意孤行「置業主導」,勢必埋下無窮後患,少數人得益,大多數人受害,這樣的房策到底是利民還是害民,不言而喻。

說來實在諷刺,港府一方面大喊寸土必爭,見縫插針,連良心劏房、共享房屋,甚至貨櫃屋也堂而皇之搬上枱面,香港彷彿退回「七十二家房客」年代,另一方面卻為了照顧少數富戶利益,不惜將基層唯一上樓希望也扼殺掉。當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林鄭月娥卻反其道而行,千方百計將公屋商品化、炒賣化,香港房屋問題尾大不掉,積重難返,豈是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