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經濟大都市已變政治角鬥場

二十年一覺香港夢,轉眼又到七一。今次的氣氛可以說是歷年來最為複雜。國家最高領導人蒞港視察,安保陣仗歷來最大;官方媒體開足馬力宣傳中央治港功績、惠港禮包及香港發展成就;而對北京不滿的情緒與思潮也在以不同方式渲染。二十年來種種一度潛藏、掩蓋、交鋒的矛盾問題在特殊時間節點集中發酵。

逢中必反 傷害感情

中港雙方都自稱竇娥。北京覺得對香港已經仁至義盡,而部分香港人卻不領情。CEPA、個人遊、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輸血政策;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大型跨境基建;一帶一路、亞投行等重大戰略均充分考量香港利益。即使硬要給北京扣上一頂「經濟統戰」的大帽子,但不可否認這些舉措的確給香港帶來實實在在的人民幣,「糧來了」。而部分香港人則視北京如洪水猛獸,高呼「狼來了」。

今時今日,北京與香港,建制與泛民,愛國愛港抑或本土自決,不同政治力量派別爭議的焦點就是兩個字:「國」與「制」。這無非分為三條路:一國一制、一國兩制、兩國兩制。中央批評港獨勢力搞兩國兩制,反過來,相當一部分非建制派則批評北京要逐步一國一制。實際上,這兩條路都行不通。兩國兩制的港獨絕不可能成功,北京也不會愚蠢到要同歸於盡地去搞一國一制。剩下的問題,就變為一國與兩制究竟以何種比例來勾兌。

基本而言,在回歸的前十五年來,中港關係雖然經歷過二○○三年的五十萬人大遊行,但似乎尚未到了目前這種不可收拾的地步,政治議題也未像現在這樣充斥街頭。香港正在由一個經濟大都市,變為政治角鬥場。中央與香港、西環與中環、行政與立法的關係都經歷了巨大的嬗變。這也有特殊的歷史原因,不能全怪到現有管治班子的問題。因為原本的普選等敏感議題,都恰好到了最後的攤牌階段,於是乎各種訴求集中爆發。港人要求兩制優先,北京強調一國為前提。

政治是一門妥協的藝術,最忌諱的就是死守意識形態、不知變通。北京並不怕港人搞本土、自決、港獨。反而在北京一些鷹派人士眼中,這正是求之不得的。正可藉此進行政治清算與洗牌,割掉回歸後一直遺留的尾巴。一國兩制白皮書、人大八三一決定,都已劃定了紅線。香港一切權力來自中央授權,中央可以調整權力範圍抑或乾脆收回權力。在單一制國家體制下,這些做法可以批評不合情理,但卻是合法的。

其實,地產霸權、社會阻滯、青年出路狹窄、行政立法對立等對香港影響更大的現實困境,難道都要算到中南海的頭上?逢中必反,到了偏執的地步。面對內地北上廣深的高速發展,面對內地青年文化專業水準後來居上,面對內地電子商務、資訊科技的迅猛勃興,相當一部分香港人一葉障目,掩耳盜鈴,不願意或不屑於去正視現實。反而總是想方設法將內地標籤化,將問題無限放大,上綱上線。將內地經濟歸結於透支環境資源,抨擊內地青年被中共洗腦、來港擠佔教育資源,然而內地廣袤的市場和大量的機會,卻不敢去闖去試,憑藉一種莫名的優越感做「宅男」。更不分青紅皂白地以文革做派「驅蝗」、「反水客」,傷害了不少內地人士。

凝聚共識 免卻內耗

必須看到,不是香港被矮化,而是香港確實變矮了,香味變淡了。香港開埠一百多年來,所依靠正是依託特殊區位和國際地位,在中國內地與世界之間充當掮客和中介。隨着內地對外開放的擴大,香港的中介套利空間愈來愈薄。香港必須凝聚共識,真正做好新的戰略規劃,而不是將精力全部集中到政治內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