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蓄勢待發 小香港望天打卦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其實不用三十年,中港兩地已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國兩會首次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列入政府工作報告,廣東省隨即火力全開,全速配合。反觀香港依然一副老神在在的樣子,有些人甚至抱着逢中必反的抗拒心態,別說隨時拖了粵、澳後腿,甚至連所餘無幾的老本也遲早敗光。

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多年前已經提出,及至去年寫入「十三五規劃」,今年更進一步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足證中央高度重視。所謂粵港澳大灣區,即以泛珠三角合作為基礎,將廣東九市及港澳兩個特區打造成堪與美國紐約、洛杉磯互別苗頭的國際灣區,發揮各自優勢,並聯互補。例如香港有國際金融中心優勢,廣州、珠海等地有物流及製造業本錢,澳門有優質旅遊娛樂設施,深圳則有創新科技等。一旦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群,經濟總量將高達一萬三千億美元。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有關計劃即使不是絕後,也是空前。

眾所周知,香港經濟發展陷入瓶頸,不僅全球第一貨櫃港的桂冠早已不保,旅遊業更是跌跌不休,來來去去獨沽金融和地產兩味,但前者備受周邊地區挑戰,後者更造成社會貧富分化,要是香港能把握今次機遇,不難破舊立新,對長遠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事實上,全國政協會議剛結束,廣東省發改委已急不及待啟動編製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形容現時正處於主軸加速期,澳、珠、穗側軸也在逐步形成,只要港珠澳大橋通車,世界各地的資源就可透過物流網湧入並向周邊擴散,成為聯通「一帶一路」的門戶云云,擺出磨拳擦掌、準備就緒的姿態。

無奈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除了三地涉及三個獨立關稅區,需要解決的問題既複雜又棘手,最大的問題還是來自香港。近年舉凡涉及三地的基建工程,香港例必延誤和超支,港珠澳大橋是一例,廣深港高鐵又是另一例。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強調深圳已在福田地底建了一個世界級最大的高鐵工程,「現在就等香港那邊」,不是委婉批評被香港拖後腿是甚麼?何況目前社會高度政治化,反對派逢中必反,逢與內地合作必反,有些人甚至死抱孤立主義,最想回到「閉關鎖港」的年代,高鐵「一地兩檢」被上綱上線只是冰山一角,甚至連港珠澳大橋行車「右上左落」也被指為賣港。在這種不理性的氛圍下,即使肥肉來到嘴邊,最終也會飛走。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世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些香港人卻依然活在幾十年前,一切唯我獨尊,不僅夜郎自大,簡直是井底之蛙。十年前,深圳還是仰望香港的「弟弟」,今日已是全國高新科技的集中地、中國的硅谷,國家領導人甚至揚言,不出兩年香港就會被深圳追過。「有花堪折不去折,直待無花空折枝」,未來等待香港的是否一個可悲結局,令人不敢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