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下風雲:建戲院能挽影業?

港府公布在啟德和沙田兩幅商業用地的賣地條件加入必須設立戲院的規定,目的是支持本港電影業發展。問題是,遠水難救近火,而且新戲院如果都用來放映荷里活電影,對振興港產片有多大作用?

本港戲院數目由九三年高峰期的一百一十九間降至去年九月的四十八間,但整體票房收入卻見上升,僅一○至一四年間便上升逾兩成,而且幾乎每年都有電影收過億元票房,例如去年的《美國隊長3:英雄內戰》便輕易破億。這些數字證明,觀眾不是不喜歡進戲院看戲,但看的是荷里活大製作;而租金高昂增加經營困難,也是戲院數目大減的主因。

無可否認,如果做到區區有戲院,觀眾看電影就腳,不難增加入場意欲,但要藉着增建戲院而挽救港產電影市道,則似乎是捉錯用神。所謂殺頭生意有人做,賠本生意無人做,如果港產片質素不濟,無法吸引觀眾,院商當然是選擇放映賺錢的荷里活電影。去年最收得的港產片是《寒戰Ⅱ》,總票房六千多萬元,已是史上最高華語片票房紀錄,然而《寒》片星光熠熠,可謂十年唔逢一閏,更多的港產片是悄無聲息落畫。

說到底,要振興港產片,首先要做到電影有地道特色,而且必須有自由的創作環境,否則花大錢投資戲院也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