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論道空蹉跎 創科落後使人愁

廿一世紀是創新科技的世紀,一個地區的經濟是否可持續發展,創新科技至關重要。由此觀之,香港不但起步落後,更因為港府坐而論道,至今毫無成績可言。在這個意義上說,香港未來一片黯淡,雖不中亦不遠。

昨日多名立法會議員到科學園參觀,事後紛紛發表意見,有的批評當局對創新科技投入不足,難與鄰近城市相提並論,要求政府承擔更多;有的建議港府帶頭使用本地創科企業研發的產品,令更多本地產品走出實驗室,真正「落地」;有的則提到本港對科研法律的認知不足,認為當局有必要完善法律和增加教育云云。

議員們的意見都不是無的放矢,都點出問題所在。就以科學園來說,這個跟數碼港同期推出的項目,雖然未至於淪為地產項目,但多年來也未能做出甚麼令人有印象的科技事業,卻是不爭的事實。至於本港有甚麼能擺上枱面的科研產品,數來數去都是獨沽一味八達通,而這已是二十年前的產物。儘管港府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成立創科局,而特首梁振英又戮力拉攏瑞典復修醫學中心落戶香港,但前者未見成績,後者曲高和寡。目前最令人寄以厚望的是港府與深圳在河套區合作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惟以港府施政拖拖拉拉的往績推斷,會否再次落入雷大雨小的窘局,不能不令人擔心。

當然,說港府對創新科技毫無承擔未必公允,僅最新發表的財政預算案,當局便成立五億元「創科生活基金」、二十億元「創科創投基金」及創新、科技發展與再工業化委員會等,看似面面俱到,實際上有關基金不是金額有限,申請手續繁複,就是掛羊頭賣狗肉,以創科為名推銷金融項目為實;至於成立委員會更是現屆政府常用伎倆,結果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最終一事無成。

可以看到,歷屆政府都將發展創新科技掛在嘴上,由董建華時代成立創新科技委員會,到曾蔭權時代發展六大優勢產業,再到梁振英政府做大做闊,可惜說時天下無敵,做時無能為力。事實上,有怎樣的土壤,才會結出怎樣的果子,深圳在短短十多年間,由工業城市變身成為中國的硅谷,湧現出華為、騰訊等一系列全球矚目的高科技企業,創新產業貢獻了全市經濟總量的一半,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當地政府高瞻遠矚、全力配合的成果。反觀香港,不僅連一家像樣的科技企業都找不到,整個社會更是惟金融、地產是上,對一時三刻賺不了錢的科研不屑一顧,甚至連特首熱門人選對於如何使用社交網站都一竅不通,在這樣的氛圍下,創新科技沒有好發展就是必然結果。

有人說,香港是一座沒有願景的城市。從當局發展創新科技鼠目寸光可見,香港沒有活力,沒有前途,已是寫在牆上。長此以往,步上意大利威尼斯及美國底特律等城市由盛而衰的後塵,顯然不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