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高舉本土 畫地自限

近年,香港人開口閉口必言本土,有學生問我看法,我答:「不贊成。」筆者是聽粵語歌、看港產片長大的,對香港有濃得化不開的情,故堅持反對本土之風,其實是另有道理。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回歸後不少港人的全球性目光不足,本土意識則有餘,逐漸變得作繭自縛、鼠目寸光,失卻了昔日粵語流行曲中所說:「胸襟百千丈,眼光萬里長」的豪情。若然我們再口口聲聲強調本土,只會讓年輕人的心胸愈趨狹隘。香港的競爭力愈來愈弱,我們如繼續鼓勵後生一輩當井底之蛙,慢慢恐怕就會變成溫水煮蛙,最後他們將要在不知不覺中死去。

筆者最近問過多位年輕學生,假如不必擔心財政問題,是否願意放洋留學?結果答不願意的人竟多於願意。新一代已慣於把眼光盯着香港這巴掌之地,對外地的事物漸生疏離,甚至有大學中文科教師提出港生在公開考試應捨棄語體文,改用廣東方言作答。本地學生英語能力已然不濟,如果再與內地文化漸行漸遠,終日看着眼前的獅子山夜郎自大,這樣下去,香港便不再像香港。

昔日的香港文化不是這般模樣,那時的港人站在獅子山頭,眼光則投向世界。我的祖父和父親不少同輩朋友,他們幾乎一個外文單詞也不會,生意由皮包公司做起,不是甚麼大買賣,但也敢將手伸到大洋彼岸去,建立的客戶網絡有的在非洲,有的在南美洲,在美國、英國的更不在話下。他們越洋去談生意,語言不通,就帶着字典在身,帶去了也未必能夠幫上甚麼忙,但一宗宗的買賣就是這樣談成的,兒子、孫子也是靠這樣養大的。

若問甚麼是香港本土精神,老一輩的人大抵會告訴你,那是一種面向世界而非畫地自限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