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兩岸的博弈

兩岸領導人的政策思維,深深影響兩岸關係的走向。台灣最大膽西進的領導人是李登輝,他在一九九六年的就職演說中大聲疾呼表示:「海峽兩岸都應該正視處理結束敵對狀態這項重大問題,以便為追求國家統一的歷史大業,作出關鍵性的貢獻。在未來,只要國家需要、人民支持,登輝願意訪問中國大陸,從事和平之旅。同時,為了打開海峽兩岸溝通、合作的新紀元……登輝也願意與中共最高領導當局見面,直接交換意見。」不過,北京對李登輝有定見,他所建議的全都打回。

陳水扁在二○○四年也曾表示:「惟有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兩岸才能隨時坐下來協商,在民主、對等、和平原則下,共同討論處理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這已是主張兩岸進入政治談判的階段。然而,北京視阿扁為跳樑小丑,不予理會。

到了馬英九,他瞻前顧後,拋出和平協議,在民意反應不佳的情況下又收回,從此不敢觸及兩岸政治議題。和平協議束之高閣,塵封了幾年,但最後國民黨還是未能贏得選舉,無法延續政權。馬英九有外省人的「原罪」,就怕被扣上「傾中賣台」的大帽子,堅守「不統、不獨、不武」,不進也不退。

而蔡英文的「十一講話」,紅不滿,藍嘲諷,但她在施政滿意度大幅滑落的情況下守住底線,釋放民進黨的善意,呼籲北京要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稱只要有利於兩岸和平發展,有利於兩岸人民福祉,甚麼都可以談,同時,她也尊重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

北京堅持的四個字「九二共識」是通關語,只聽得見這四個字,其他的都聽不見也不願聽,兩岸又將錯失對談探討和平發展的機遇,北京只和台灣在野黨的黨主席去談,不和執政當局談,其效果當然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