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星期,最低工資委員會就每兩年的最低工資調整達成共識,最低工資新水平是每小時三十四元五角,委員會在今個月底前將會向政府提交報告,根據程序,這個最低工資水平會在明年五月生效。
最低工資水平變動是每兩年檢討一次,今次的檢討不同之前的做法,勞資雙方角力的情況加劇。平情而言,勞資雙方就最低工資角力是意料中事,畢竟雙方取態互異,之前的最低工資檢討多在九月時已可以有結論,因為最低工資檢討的大原則是以數據為依歸,即使勞資雙方在談判桌上是各不相讓,雙方大多是抱着「開天索價,落地還錢」的談判策略,但大方向始終會是有一定的框架,也就是說,即使開價和還價的差異如何巨大,總還有一些客觀數據作談判引導,到最後的調整都是在客觀數據範圍內,這是勞資雙方以前都已接受的遊戲規則。
可是,今次最低工資的談判卻和先前的不一樣,令人感到勞資雙方寸步不讓。
首先是勞資雙方對客觀數據的冷對待,由資方的最低開價是零調整,到勞方開價的每小時四十元,即使有消息傳出客觀數據是在勞資雙方開價之內,但是勞資雙方明顯想以更進取的方式來談判,因為確認客觀數據等於縮窄談判空間,即使雙方明白最後的結果還不是在開價範圍之內,這種取態是希望多爭取談判的自由度。
其次是最低工資調整的進度。從前的談判進度有一定的預測度,坊間也戲言最低工資談判好比新娘子出閣時的開門利是一樣,也是雙方「交戲」式的討價還價;但這次最低工資調整是差不多到限期死線才達成,若果談不攏,便會交由政府定奪。由政府議決,對雙方而言是最不想見到的事情,因為等於廢掉了勞資雙方在最低工資調整上的話語權,所以到了最後關頭也終於有了一個調整方案出台,然而已可見到當中的游說工作是如何艱巨。
而敲定最新最低工資時薪建議為三十四元五角,較現時的水平增加了兩元,在新建議工資水平下,預計有約十五萬五千人受惠,當中尤以清潔、保安等低薪行業受惠人數較多。
顧名思義,最低工資是以法律作為公權力所定下來的最低薪金水平,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去年約有四萬人領取每小時三十二元五角的最低工資,可見賺取最低工資的僱員人數不多,當中有的更是兼職工,以目前香港生活水平之高,賺取最低工資並不可以應付生計,這也是為何勞方一直批評資方的原因,站在勞方的立場,這正是資方拒絕與基層工人分享經濟成果的明證。
從商界的角度看,依照市場水平發放工資是資方應有之義,經濟成果的分享不是透過以非市場工資水平來進行,因為工資是成本一部分,業界必定會將開支轉嫁消費者,而且增加最低工資會產生漣漪效應,水漲船高下其他僱員薪酬也會上升,對商界特別是中小企的壓力更大。
其實,勞資雙方的論點已是舊調重彈,根本了無新意,勞資雙方都無法針對最低工資調整帶來新的意見,因為雙方都只是在最低工資這個單一議題上做文章,而不是立體地看整個香港在勞動力市場、經濟發展、政策等各方面的影響。一些要考慮的因素,例如勞動力不足、勞動力質素錯配等更是沒有觸及,以勞資雙方目前的取態,要他們將目光放遠並不實際,只是在不周全的討論下,最低工資每兩年只會淪為再一次的立場闡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