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亂飛同曳火,成聚卻無煙」,螢火蟲在漆黑中閃出熠熠流光,不為夜空增添美景,而是同伴之間溝通和求偶信號。專家指觀察螢火蟲飛行高度和螢光顏色,可大致分辨牠們的品種,如稀有的「黃緣螢」習慣低飛,尾部發出橙黃色閃光;而本港市區山坡常見的「大陸窗螢」則習慣高飛,尾部發出綠色閃光。
螢火蟲保育基金會會長麥肇峰表示,今次在軍地河繁衍的三種螢火蟲:「大陸窗螢」、「黃緣螢」和「邊褐端黑螢」,飛行高度、螢光顏色和身體特徵各異;其中「大陸窗螢」身長一點五厘米,胸板發達得能遮蓋頭部,恍如眼罩遮擋陽光,飛行四至五米高,尾部每秒閃出綠光,一般出沒於市區山坡和草坡,是本港常見螢火蟲之一。
至於稀有的水棲螢火蟲「黃緣螢」身長八毫米,身體中間有一黃間,飛行於三米以下,尾部每零點三秒閃出橙黃光,一般見於大埔和西貢的私人土地,但受區內土地開發成房屋和停車場影響,牠們的棲地隨時消失。而「邊褐端黑螢」身長一厘米,身體末端為黑色,飛行於五米以下,每零點三至零點五秒閃出橙黃光。
本港現時有三十多個品種的螢火蟲,每年五至九月較容易看到。螢火蟲由卵、幼蟲、蛹至成蟲,整個生命周期約一年,其中幼蟲期長達十個月,成蟲後只生存七至十天,生命十分短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