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扭計」,不少父母都會立即出動「電子奶嘴」安撫,比起傳統奶嘴更為奏效,但小朋友過早使用電子產品影響成長深遠。香港大學最新追蹤研究發現,兒童在幼稚園時期已開始使用電子產品,到小學階段患過度活躍症的風險比常人高,令兒童需要尋求精神科支援的情況變得普遍。研究更發現,這些小朋友的中文及數學成績也往往較差,專家呼籲父母勿濫用電子產品當「保母」。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葉柏強昨出席衞生署研討會,與世衞專家探討電子產品對年輕人的健康影響。葉透露港大於四至五年前開始追蹤本港六百至七百名幼稚園學生,分別從富有及貧窮地區揀選,探討家庭環境對兒童成長的早期影響,其中一個研究方向是他們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
研究人員追蹤多年,現時這班兒童正就讀小學三至四年級,研究初步發現這批兒童當中,愈早使用電子產品者,愈高風險患過度活躍症,部分人需要轉介精神科跟進病情。葉柏強批評本港部分家長對兒童使用電子產品毫無管束,「有啲就咁擺部平板電腦喺小朋友床頭畀佢哋玩,完全唔理佢哋,等佢哋玩到累瞓着為止。」研究人員會繼續追蹤這批小朋友至初中階段,了解進一步的健康問題。
衞生署社會醫學顧問醫生鍾偉雄表示,由於科技發展迅速,難以定義何謂「過早」及「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界線,而美國兒科學會則界定兩歲以下兒童為不適宜使用電子產品。他強調父母應保持小朋友身心多元發展,例如社交及體能活動,應多讓他們活動筋骨,避免將電子產品當成「電子奶嘴」來湊小朋友。
衞生署署長陳漢儀指出,本港今年住戶寬頻普及率已達百分之八十五,手機普及率更高達百分之二百二十八,屬全球最高之一,意味每人至少擁有兩部手機。年輕人使用電子產品時間最長,近三成八的十至十四歲兒童每周用二十至五十小時上網;十五至廿四歲組群更嚴重,高達五成二,比○三年比例高出近兩成。
最年輕的組群中,首次使用平板電腦的年齡中位數僅為十六個月大的幼兒,反映電子產品的滲透愈來愈年輕化。世衞總辦事處物質濫用管理處協調員Vladimir Poznyak表示,沉迷電子產品及互聯網可令活動量下降、食欲不振、視覺和聽覺受損等等,並影響心理社交發展,認為要從公眾教育着手,提升對健康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