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澳魚菜園 長者輕鬆「下田」

【記者張汶樂報道】「睇吓啲魚幾生猛!」幾位大澳婆婆將魚糧灑在魚池,又把油麥菜幼苗移到培植水槽。前資深攝影記者孫樹坤,兩年前與友人合租大澳三千多平方呎空地,架設自給自足的魚菜共生系統,成立魚菜科學園。魚糞成為蔬果的養分,淨化後的水再循環回到魚池,耗電量低,用水量更是傳統耕作的十分之一。輕鬆「下田」模式,連不能蹲下身的婆婆亦能參與。

前攝記引「魚菜共生」邁零排放

現年六十歲的阿樹,兩年前於網上看到魚菜共生耕種方式,到台灣和美國考察,然後在自家元朗後園架設小型系統試驗,同年在大澳設魚菜科學園。魚池是系統的「心臟」,池內養了卅多條寶石魚和錦鯉,池水抽進培植箱,魚糞經陶泥和礫石表面的微生物分解,成為番茄和士多啤梨等蔬果的養分,池水過濾到培植水槽,供養予油麥菜或芹菜等,再泵回魚池。

科學園種有迷迭香、番茄及油麥菜等十多種蔬果,因不用殺蟲劑,收成可即摘即食。他強調,雖無用泥土,但不是水耕,因水耕用化學肥料。他計劃增加魚量及種菜面積,並購入太陽能板為水泵及燈光供電,達致完全零排放。他看準此耕作模式只需小量體力勞動,毋須蹲下身,盼長者透過種菜,重新肯定自己的價值。他將開班教授學員在家架設魚菜共生系統,及與非政府組織推廣,期望魚菜共生耕作遍地開花,成為各階層的聚腳地。

八義工婆婆打理:好玩無難度

科學園現由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八位婆婆義工輪流打理,八十一歲的張金娣自小在元朗耕田,首次參與只餵魚糧和插苗的耕種方式,覺得無難度又好玩,可消磨時間,她更將香芹收成後切碎炒冷飯。七十三歲的馮添妹輕鬆勝任工作,指傳統耕作要蹲下淋水,對膝頭不好。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