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又濕又暖,皮膚容易「油笠笠」爆暗瘡。註冊中醫指出,轉季及情緒不穩均會催生暗瘡,特別是春季潮濕天氣外濕較重,本身脾臟功能差,更難化濕,外濕有機會入侵脾臟牽連到內濕。春季是肝火盛的季節,暗瘡大多集中臉顴骨及兩額側位置,除了出現膿頭,還有機會帶血。最討厭的是難斷尾,以為痘痘消退了,卻又於鄰近位置「復活」。春夏治暗瘡多以補脾化濕、瀉肝火、清心火為主。中醫推介以金銀花、菊花、黃芩煲水敷臉,具消炎作用。
香港防癆會中醫診所註冊中醫師馬俊豪表示,暗瘡求診者以青春期少女,或二、三十歲職場女性為主,通常春、夏季或轉季時分求診個案較多。春天雨濛濛的天氣屬外濕較重,若脾臟功能較差便不能正常化濕,外濕趁機入侵體內擾亂脾臟,令化濕功能進一步下降,形成內濕。久而久之,內濕有機會化為熱,令皮膚油脂分泌過盛而長暗瘡。除受外濕影響,中醫認為春季與肝臟同屬木,是肝火盛的季節。不少職場女性情緒波動、睡眠時易醒難入睡,屬肝火盛徵狀。
如工作不定時、經常吃煎炸辛辣食物,更是「火上加油」,痘痘爆得更勁。馬俊豪說,曾有三十多歲女律師因工作壓力大,從外國返港不適應氣候,額側、腮位、胸口及背脊長滿暗瘡,臨床診斷屬於濕熱及肝火盛綜合症狀。
他說,春季濕熱引致的暗瘡分布位置主要圍繞鼻翼、嘴唇上部;肝火盛則會分布在顴、額、腮位,雙手放在臉上有搏動感:「似感覺到血管跳跳吓。」對比夏季主要因心火盛而導致的暗瘡,大多集中下巴位置,膿頭呈黃色或帶血,多數較快凋謝。春季痘痘反覆再生,較「難搞」。
中醫會按病人體質偏性、年紀、誘因、經期及季節特性分類治療。以春夏多發的暗瘡為例,內服主要補脾化濕清熱、瀉肝火及清心火為主;外用以清熱解毒,能消炎殺菌為主。馬俊豪舉例,補脾化濕可選用生薏仁、茯苓、白朮、黃芩;瀉肝火則以菊花、夏枯草、白芍及薄荷為主;清心火多用淡竹葉、金銀花、蒲公英及黃連。求診首個月落藥較重,然後逐步減藥,經期首三日要停藥。一般而言,治療兩個月有顯著效果。若天氣轉涼,中醫會調較分量避免太寒涼,例如以菊花代替較寒涼的夏枯草。
記者戴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