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海鮮愈肥美 重金屬含量愈高

多食魚有益?普遍市民以為魚類海鮮較紅肉類健康,但現今水污染嚴重,重金屬含量驚人,魚類一旦吸收重金屬便會殘留體內,大魚又吃小魚,隨食物鏈重金屬愈積愈多,市民於進食魚類及其他高風險含重金屬的水產後,分分鐘攝取過量重金屬而不知。專家警告,魚類及水產重金屬含量高,愈肥美愈危險,傷肝傷腎,更有重金屬中毒風險,應注意切勿進食過量。另外,因重金屬會在脂肪內累積,所以應避免進食魚類脂肪,以盡量減少食進重金屬的機會。

食安抽驗 急凍魚柳水銀超標三倍

「食海鮮,梗係愈大條同肥美,先好食啦!」不少市民揀選海鮮都以肥美為好,認為愈肥美愈好味,但原來愈肥美的海鮮,所吸收的重金屬亦相當厲害。一二年內地一名中年男子一星期內連續四天食大閘蟹,結果突然發病送院,併發急性腎衰竭後休克,心、肺、肝及腎的凝血功能全部告急,最後醫院要為該男子淨化血液,經七天搶救後才甦醒。經醫院分析,指他進食過量大閘蟹等河鮮海鮮是病症誘因。

事實上,在本港出售的魚類及海產常被驗出重金屬含量超標。去年九月,食物安全中心在一間超市抽驗來自新西蘭的急凍青衣魚柳樣本,驗出水銀超標逾三倍;同年六月,食安中心亦發現逾兩成的食物檢測樣本含可致癌的有害化合物「非二噁英樣多氯聯苯」,當中逾八成來自海產及魚類,三文魚更是含量最高。本報於一三年亦在香港仔街市、沙田街市、大埔墟街市及屯門三聖邨合共四個海鮮檔,購買扇貝,交予化驗所檢驗,結果發現四個樣本的含鎘量,遠超歐盟最高含量限值,其中有樣本超標近八倍。

體內積聚傷腦肝腎 可致慢性中毒

「含鎘量超標八倍係好高,大量食可以導致急性中毒!」香港醫學會會董蔡堅指出,因河流、海洋受工業廢料污染,當人進食重金屬超標的河鮮或海鮮後,重金屬會於體內累積,不會無故消除,長期累積形成慢性中毒,尤其傷害肝、腎及腦等器官,「量唔多,一般都唔會急性中毒,但你成日食,十年八年後可能累積到中毒水平,出現肝腎衰竭。」

浸會大學生物系研究助理梁浩文表示,水底沉積物含大量重金屬,更會隨着食物鏈累積。「海草靠沉積物吸收營養,細魚食海草,大魚食細魚,而人類再食大魚,即係吸收晒咁多層嘅重金屬!」他舉列,龍躉、石斑、鯊魚,及其他大型深海魚便屬大魚,進食大量小魚維生,攝取的重金屬亦不少。

梁續指,重金屬是脂溶性,攝取後會於脂肪內累積,故此應避免進食魚類脂肪,例如布滿脂肪的魚頭部位,就應盡量少食,因魚鰓是阻隔過濾重金屬的部分,加上魚腦有豐富脂肪,重金屬含量自然可觀;其他重金屬含量高危的海產,包括三文魚、大閘蟹、生蠔、青口、蜆等貝類海產愈肥美,重金屬含量愈高。

梁又指,雖然重金屬不能靠清洗或烹煮而全部消除,但過程中可能洗走部分重金屬,故此應避免生食,例如魚生,亦不要進食高脂肪位置、魚皮和內臟,應選購水源安全有保證的水產,「養殖水產就較安全,如果係野生捕捉,就海鮮好過河鮮,因為河水密度高,重金屬含量都會較濃。」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