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家長對有特殊學習障礙的孩子顯得束手無策,更誤以為孩子「比人蠢、學嘢慢」。專家指出,患學習障礙的兒童主要是遺傳因素引發,與腦部的體積及發育有關,可透過藥物、職業治療、言語治療及心理學診斷等,把握好兒童成長黃金期,可幫助改善他們的學習能力及情緒,呼籲家長不要放棄和絕望。
精神科醫生吳江漫指出,家長可透過觀察及比較,識別子女是否有學習、社交、語言或行為等問題,並視乎嚴重性,決定是否需要治療。他表示,自閉症兒童會出現行為異常、不與人有眼神接觸,並在社交、溝通能力出現發展障礙。其中兩成半的患者有智力障礙,患者通常於三歲前出現徵狀。
他說,「亞氏保加症」與自閉症相似,患者同樣會出現社交及溝通能力發展遲緩。而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兒童,通常聽不到別人說話、經常遺失物件等。他們可以藉藥物「哌醋甲酯」,即俗稱「聰明豆」的藥物來改善情況。
職業治療師雷珊珊表示,若兒童出現「感統困難」,即對某些質感的接觸感到討厭,例如吃某種質感食物、不喜接觸某類物件,她建議家長可為兒童安排「本體感訓練」,例如進行動感活動及訂立目標等。
對於有語言障礙的兒童,高級言語治療師鄭文琦稱,可以從組織語言內容、句子及運用方面着手,並用實物、照片及圖畫等,讓兒童學習詞彙。臨床心理學家陸詠詩呼籲家長管教有特殊需要的子女時,先要平靜自己的情緒,再以溫和的語氣向子女表達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