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語廣播:擴大信用保險不切實際

最近有政黨聯同已結業連鎖店德爾斯的供應商,要求政府把出口信用保險局的保障範圍,擴闊至本地市場的供應商。筆者認為,有關建議不切實際,因保費增加,必計算入營運成本,「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必然是要消費者「埋單」;因此,想更能協助業界渡難關,不如要求政府加強對中小企貸款的援助。

「出口信用保險」是承保進出口遭受損失的一種信用保險,政府透過提供出口信用保險服務,保障出口商因商業或政治事故,未能收回款項的風險,從而鼓勵及支持香港出口貿易。由於外圍市場難以預測,出口信用保險承擔的風險甚大,一般商業性保險公司不願承保,所以要由政府出面支持。

在通脹高企、成本上升和市場放緩的情況下,有些中小企正在苦苦支撐。如今零售業市場生意不景氣,銀行對中小企信貸紛紛「調高門檻」,更是雪上加霜。如果商家資金周轉困難而又借貸無門,很容易走上倒閉一途,也會波及相關供應商。

其實,在經濟不景氣環境下,中小企最大困難還是資金周轉問題。二○○八年環球金融海嘯,不少商家經營陷入困境,政府提供「中小企業特別信貸保證計劃」,幫助了不少企業渡過難關。而今,香港零售環境轉變,加上網購日益興盛,對本地市場和進出口業務必然有所影響,供應商對此應自有判斷能力,依賴信用保險,未必能夠真正解決難題。這個時候,如果政府能夠向中小企提供貸款便利,相信可減少企業倒閉的風險,所起作用會更加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