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街市解決土地問題

如果香港連街市也消失,就正正式式變成一個陌生的地方。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以往富有人情味的街市,若然不加以扶持,將會一步一步式微!

今天,幾乎每個屋苑或屋邨都有大型連鎖超級市場進駐。眾所周知,在綑綁式的合約條款下,這些大集團如「坐定粒六」在商場經營,加上超市以大規模入貨,向供應商壓價等商業伎倆,令它們的經營成本低,不少貨品賣得比小商舖便宜。加上大型超市由空間、擺設以至裝潢都較街市舒適,遂吸引了很多主婦「過檔」。

在這個背景下,街市檔舖經營已相當困難,但政府沒有加以協助,反而加諸限制。最近,食環署公眾街市去年度錄得三點二七八億元的虧損,有指原因是由於街市的租金遠低於市值租金。如果政府只以經濟效益對待街市,則是大錯特錯。

首先,市政街市虧損,並非源於租金偏低,而是源於空置率。對於租金偏低,政府要看的是商舖的生意額。現在的市政街市無論在環境、衞生及設施配套等各方面都未臻完善,自然吸引不到人流,店舖生意亦不好,租金自然不能增加。相反,政府如果能徹底改善街市環境,吸引更多人流,當店舖生意好,面對適量加租亦能生存下來,既保留市民的選擇,亦保留傳統文化。

至於空置率的問題,政府或許可以考慮拋開舊有思維。政府不應守舊地將街市視為買魚、買菜和傳統乾貨的地方,而應考慮從社區生活需要,在規劃上將街市看成一個有社區效益的綜合空間,然後透過規劃,適當引入一些有利於凝聚社區的服務或配套,既解決空置問題,亦解決社區問題。

當我們面對的任何問題都被歸咎於「土地不足」之時,這或許就是其中一個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