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年年爭權益 官富民貧添矛盾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儘管香港愈來愈政治化,最近的政改爭拗更是鬧得整個社會躁動不安,但民生始終才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昨天是五一勞動節,工人組織紛紛上街遊行,他們的訴求沒有太多政治色彩,無非就是要求政府關心基層,改善民生。

一如既往,勞動節成為遊行日,不同的工會有不同的訴求。有的要求統一公眾及法定假期,有的促請取消強積金對沖,有的爭取就標準工時立法,有的希望盡快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有的呼籲關注長期病患者就業狀況……工人的聲音,代表基層的聲音,也代表多數市民的聲音,港府究竟聽進多少呢?

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香港問題千頭萬緒,政治紛爭固然造成社會嚴重撕裂,而民生凋敝更是導致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工人組織年年上街爭取權益,可惜他們的聲音一直被港府當成耳邊風。最諷刺的是,許多基層工人朝不保夕,掙扎求存,而港府卻是財源廣進,坐擁金山銀山而懶理民困。

根據港府公布的一四至一五年度臨時財政數字,錄得七百二十八億元盈餘,若將撥予房屋儲備基金的二百七十五億元計算在內,實質盈餘多達一千零三億元,是七年來最多,不僅遠高於原來預算的九十一億元盈餘,而且比今年二月預算案的修訂再增加九十億元。截至今年三月底,財政儲備達八千二百八十五億元,再次刷新紀錄。換句話說,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少估上個年度九百多億元盈餘,可謂離題萬丈。

當局指盈餘數字較預算多,原因是多項主要收入遠超預期,其中利得稅及印花稅收入均創下歷史新高。其實,高估開支、低估收入,早已成為港府理財慣技,曾俊華任內制訂了七份預算案,六份最初預測出現赤字,最後全部轉虧為盈,其中一份錯估金額超過一千億元,令人嘆為觀止。可以斷言,曾俊華預計本年度僅會錄得三百六十八億元盈餘,最終勢必又是遠遠不止此數。

都說有錢好辦事,而港府恰恰相反,儘管窮得只剩下錢,但除了每年敷衍民意派點糖之外,甚麼事都不做,曾俊華甚至以七年後可能出現「結構性赤字」恐嚇市民。實際上,目前港府面對的是「結構性盈餘」,而不是甚麼「結構性赤字」,曾俊華不斷高叫「狼來了」,只是為了推卸責任,掩飾自己的無能。正如我們之前指出,港府奉行守財奴哲學,致使大量公帑被閒置,錯失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機會,以致房屋、醫療、貧窮、安老等問題愈演愈烈,而產業結構單調的問題更是十幾年如一日,至今沒有任何改善。

「有時當思無時苦,好天要積雨來糧」,這些道理人人都懂;經濟表現有周期性,財政狀況不可能永遠好景,這更是顯而易見的道理。沒有人反對港府「審慎理財、量入為出」,但如果以此為理由而無所作為,連本身的責任也不願承擔,那就是失職。善用盈餘,投資未來,以應付人口老化等種種挑戰,才是一個負責任政府的應有表現,也才是對基層工人的最好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