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失維港無尋處 氣候逃犯知何去

空氣污染影響健康,甚至可以奪命,早已不是甚麼新聞,但究竟影響到甚麼程度,奪去多少人命,一直沒有很準確的說法。香港大學一項研究得出具體數字,證實空氣污染愈嚴重,死亡率愈高,再次為港人健康亮起紅燈,亦再次為港府治污不力敲響警鐘。

由港大學者帶領的團隊,進行亞洲首個微細粒子(PM2.5)對人體健康的研究,發現每增加十個單位的PM2.5濃度,自然死亡增加一成四、心血管循環系統疾病死亡增加兩成二、缺血性心臟病死亡增加四成二、腦血管中風死亡增加兩成四。學者指出,該研究的發現對公共衞生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在空氣污染嚴重但又缺乏相關研究的亞洲地區,提供有力數據支持空氣質素管理政策。

事實上,空氣污染已成為本港的痼疾,歷屆政府都揚言要解決問題,要換回藍天白雲,可惜有姿勢無實際,不管採取甚麼措施,都是徒勞無功,空氣質素不僅沒有改善,反而持續惡化。最諷刺的是,香港空氣質素指標曾沿用二十多年,當局在備受批評之下,才於年前制訂新指標,並推出所謂「香港清新空氣藍圖」及「空氣質素健康指數」,但只是徒有其名,新指標不僅與國際標準相差甚遠,甚至比部分第三世界國家還不如。當年檢討空氣質素指標時,環保團體曾建議採用相對嚴謹的歐盟標準,卻被前朝政府拒絕,反映當局缺乏承擔,難怪前特首曾蔭權爵士淪為被「通緝」的「氣候逃犯」。

正因為港府虛應故事,環保不力,香港才會長期烏煙瘴氣。根據環保署的數字,去年PM2.5超標最多的元朗只有十八日,而最少的中環只有一日,但實際上,如果按照世衞標準,不同地區超標日數由一百三十五至二百七十九日不等,兩組數據相差懸殊,證明港府掩人耳目,自欺欺人。

眾所周知,空氣污染不僅影響人體健康,而且損害整體競爭力,香港每年因空氣污染而增加的醫療開支及生產力方面的損失估計達數十億元。早前一項關於全球宜居城市的調查顯示,香港排名三十三,比去年暴跌十六位,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空氣質素惡劣,程度與北京及印度新德里相同。近年愈來愈多海外公司及員工傾向往新加坡發展,可見香港已成為令人望而生畏的城市,港府再不正視問題,勢必被競爭對手進一步拋離。

歸根究柢,改善空氣質素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藍圖,也不在於有沒有新指標,而在於當局願不願承擔。港府一直將空氣污染歸咎於珠三角吹來的廢氣,但正如環保團體指出,本地污染並不比外來污染少,港府一味諉過於人,只是想推卸責任而已。最近有內地記者針對空氣污染發表調查報告《穹頂之下》,引起激烈回響,其實,香港不也同樣是籠罩在烏煙瘴氣的穹頂之下嗎?正所謂:「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