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跳至主目錄​

醫病又醫心為長期病患解鬱

【本報訊】糖尿病、心臟病雖未必立刻奪命,但患者終生與疾病為伴,情緒難免受困。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外國數據指約三成長期病患者會有不同程度的抑鬱、焦慮,嚴重者更須接受輔導。曾有本地的士司機因患心臟病而喪失的士牌,自責「乜都做唔到」,失去生活動力,經專家鼓勵後,學習知足及嘗試轉行,情況始見好轉。

聯合醫院臨床心理學家湯國鈞透露,曾有約四十五歲的士司機因患心臟病,須植入心臟起搏器,更因病遭運輸署收回的士牌照。他是家庭支柱,遭受失去健康及事業的雙重打擊,經常失眠及失去活力,更患嚴重抑鬱症,須轉介作心理輔導。由於他擁有水電工程牌照,心理學家鼓勵他考慮轉行;此外,又讓他學懂知足:「如果唔係醫學進步,可能已救唔返,應感恩太太、屋企人關心,得閒飲茶行街都幾好。」他接受輔導一年,病情減輕為輕度抑鬱,早前更報讀培訓課程,自我增值。

組織聚會 鼓勵學習感恩

湯解釋,長期病患者面對多種挑戰,包括治療、改變生活習慣及負面情緒等。醫院除了可組織病人小組聚會,讓他們交流經驗和感受,臨床心理學家亦會鼓勵患者建立「內在動力」,例如減重、控制血糖並非為應酬醫生,而是為自己着想;亦要學習感恩及培養自信,想想「有病後家人關心多咗」、「以前掛住賺錢,但健康好重要」等。

湯指九龍東心理輔導服務需求大,九龍東聯網現有十六名臨床心理學家,湯每日看七至八名病人,主要是長期病患者及部分精神科病人。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電 郵: news@opg.com.hk網上爆料
傳 真: (852) 3600 8800手機網站: m.on.cc
SMS: (852) 6500 6500MMS: ireport@on.cc
本網站已採納無障礙網頁設計。如閣下對此網站在使用上有任何查詢或意見,請以下列方式聯絡我們。 電郵 : enquiry@on.cc
東方日報香港人的報紙 必然首選 連續49年銷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