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經進入高鐵時代。去年底,中國運行的高鐵達一點六萬公里,超過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高鐵跨越全國二十八個省份,年乘搭人數達八億人次。
去年底,內地高鐵大豐收,貴州至廣州、南寧至廣州、蘭州至新疆、成都——綿陽——樂山、杭州至南昌、長沙至懷化等客運專線相繼開通,原訂二○年建成高鐵一點六萬公里以上已超前完成。四縱四橫格局初步成規模,京廣線與滬昆線成大十字的交匯。與○七年動車組提速至二百公里時速相比,中國高鐵翻天覆地,一下子成為全球最先進的高鐵生產國之一,可以出口高鐵。
中國高鐵的成就,反映在核心技術的進口替代、國產化,也顯示中國創新的成功模式——成千上萬的技術人員組織起來的集體研究和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的結合。此所以南韓、台灣有高鐵卻只能從日本引進,連美國、俄羅斯的高鐵也要從中國引進。
中國的特色是人口高度密集,經濟發展迅速,與高鐵建設互為因果,且改變政治與社會、文化的演變,全國成為八小時經濟圈、多個三四小時生活圈,整合與多元化特色同時並進,形成多層次的合作與競爭的發展。以京滬高鐵為例,現時三百公里時速,全程需六小時,恢復至三百五十公里時速,便只需四個多小時。現時,高峰期高鐵座位已供不應求,若在四個多小時的區間,兩地沿線客貨交流便會變成一日往返,接近同城化。
高鐵時代的中國再不是小農經濟的中國,一切都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