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宅供應創新高 房屋問題仍難解

在港府全力催谷之下,私人樓宇供應量持續增加,雖然可望令樓市逐漸穩定下來,但由於公屋短缺情況並沒有改善,無殼蝸牛上樓愈來愈難,整體房屋問題依然非常嚴峻。

截至今年第三季的數字,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潛在供應增至約七萬四千伙,已連升三季,並創出歷來新高。同時,首三季私人住宅落成進度亦可謂理想,累積落成量達一萬二千多伙,較去年同期多近兩倍,比去年全年的數字還多出近四千伙。

私人住宅供應增加,顯示當局覓地建屋確實收到一定成效,尤其是在社會泛政治化的情況下,這些數字更加難得。但正如學者指出,即使未來三至四年潛在供應創新高,平均每年也僅有不足兩萬伙,只能大致應付每年新增的需求,無法滿足市場累積的龐大需求;何況潛在供應之所以增加,與發展商將大單位改作中小型單位不無關係,實際樓面供應並沒有增加太多,在這種情況下,樓價恐怕還是易升難跌。再說,現屆政府上場後盡可能推出手頭土地,能賣的基本都賣了,接下來已無以為繼,中長期供應能否維持,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相對於私人住宅,公屋短缺情況更加嚴重。目前公屋輪候冊人數已突破二十五萬大關,房委會聲稱一般申請者仍可維持三年上樓目標,當中不乏水分,實際輪候時間往往遠超三年。尤其是本年度可編配公屋單位數目只有二萬四千多個,較上年度減少約三成,更是雪上加霜。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隨着愈來愈多家庭加入申請公屋大軍,包括不少大學生及在學青年,令公屋供應日益緊張,當局束手無策,只好挖東牆補西牆,一時檢討計分制,一時收緊富戶政策,可惜除了被指擾民之外,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一方面私人樓價高企,一方面公屋供應不足,導致房屋問題愈演愈烈,亂象叢生。劏房、籠屋、貨櫃屋早已見怪不怪,最近甚至出現專供外地來港交流學生居住的「衣櫃屋」,僅三十平方呎的空間,只能放一張床,連行李箱也無法完全打開,高個子的外國交流生睡覺時腿都無法伸直,但月租卻要三千八百元,令人咋舌。房屋問題不僅成為港人心中之痛,而且成為外國交流生切膚之痛。

眾所周知,解決房屋問題的關鍵在於增加供應,可惜這恰恰是最難解開的死結。當局定下未來十年建屋四十七萬個單位的目標,決心大則大矣,但地從何來完全沒有把握,只能望天打卦。尤其是在目前這種政治氣氛下,社會阻力重重,立法會全面不合作,港府施政幾近癱瘓,覓地建屋更是談何容易。當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寸步難行,當大嶼山發展大計淪為空談,當填海造地止於紙上談兵,港府企圖靠寸土必爭、見縫插針解決房屋問題,只能是緣木求魚,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