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情:從護漁到兩岸一家親

無論在東海或南海,每遇重大的漁權爭議,台灣朝野總是批評海巡署護漁不力。

海巡署直屬行政院,是中華民國有關海岸及海洋安全事務的專責機構,負責巡防各港口、沿岸地區、離島、領海以及專屬經濟區。每次漁船出海遇到了日本或菲律賓的海事船騷擾,海巡署的船艦就會出動護漁。

然而,現在由於中央財政拮据,各部會都極力撙節開支,海巡署每年的船艦油料經費都編列不足;加上近年積極打造新的船艦,但船隻數量增加,油料預算卻沒有相對提高,船艦經常面臨沒有油開船的窘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海巡署船艦沒油出海護漁,又如何能保障在外捕魚風險加身的漁船呢?漁民們的埋怨,海巡署的無奈,交織出「窮」的哀傷曲。

近日,海巡署署長王進旺在立法院大吐苦水,他說中央政府預算有限,除了主計處一再要求各個部會少編點預算之外,而且預算書送進立法院,也會遭到刪除,能用的預算原本已經不多了,再經過了七折八扣之後,也就更加拮据了。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難怪海巡署署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近年,東海南海的漁事糾紛頻頻,縱使台灣與日本等國簽訂了漁事協議,但是零星的糾紛難免,他國漁船或海監船的逼進騷擾,都影響及台灣捕魚作業過程的安危,漁民總希望有海巡署的船隻能在周圍護漁。可惜,就算大小船艦至少加了十一艘,油料預算始終因財政限制無法提升到應有的額度故而出船困難。

反觀大陸,總是在伸張領海主權上落力而為。若然北京能夠推進兩岸建立共同護漁機制,讓兩岸漁船均受保障,如此作為必受漁家歡迎,台灣方面亦難以反對,豈非可以達致習近平所提倡的兩岸一家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