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捭闔:中國人的選擇

昨天說到中國人的百年憲政路,今天談談背後的理念思潮。晚清積弱,中國人開始面對如何復興民族,富國強家的問題。這百年來,先哲們曾經經歷過四次比較激烈的方向爭辯和競爭。

第一次發生在晚清時期。當時的清政府面對列強船堅炮利的威逼,應該通過鎖國,還是開放接受和學習西方新事物,來驅逐外敵?這成為爭議焦點。經過多年的戰事失利,中國開始接受「師夷長技以制夷」,從技術上吸收西方先進知識。這是中華民族回應西方,首次進入近代世界被迫「開放門戶」。

第二次仍在晚清。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人士,主張維持帝制,實行君主立憲,進行維新改革。相對應的是孫中山。他從開始時的支持改革態度,到後來對清皇室徹底失望,從而主張通過革命,建立共和。他先有「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之後再提出「五族共和」。當然,正是辛亥革命的成功,讓他的主張得以實現,建立中華民國,推翻滿清。

第三次是國、共之爭。國民黨主張資本主義,政治上實行「五權分立」(行政、立法、司法、教育、監察權)政體。而共產黨,顧名思義就是主張社會主義,實現共產制度。政治上則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眾所周知這次競爭,以毛澤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蔣介石帶領國民黨退守台灣作結。可即使如此兩岸仍在努力通過自己的主張去推動社會發展,形成良性的實驗和競爭。明天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