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社福支出效益

梁振英第二份施政報告以扶貧為主,坊間論者有謂社會福利易加難減,對政府未來支出增加太大壓力,因此疑有違量入為出的傳統原則。

這種說法在香港政府與民間頗為普遍,以此認為社會福利的支出只屬負擔,可減則減,這種說法基本不懂現實經濟的運作。

經濟中有供與求的關係,需求中亦有政府資金投入的部分。故此,政府的社會福利政策、扶貧政策所投入的幾百億元資金,都會即時形成需求,拉動供應。在這過程,需求包括服務與商品,服務產生就業,商品銷售帶動生產與供應服務,也製造出就業來。

就業產生出收入,收入又形成需求,又來一個循環,在經濟學上這稱為乘數作用;產生出來的經濟效果,不是一比一,而可以是幾倍或以上。

相對於富人,中產、基層所得的社會福利收入,絕大部分或全部都投入本地市場,漏走往境外或停滯在金融系統的會很少,甚至比起基建投資,由於基建的材料乃至公司大多來自境外,在香港內部製造出需求和乘數作用,亦低於基層居民所得。因此政府花在社福的支出,對刺激本地經濟增長均大於用於富人、中產階級及基建投資。

社會福利的支出擴大,既有助改善基層居民的生活,減少他們所承受的生活壓力,代表政府投資於社會資金。通過人的因素,包括下一代,長遠作用不小。與此同時亦有即時的經濟刺激,怎可以把社會福利看作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