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對公民抗命概念混淆

【本報訊】中學文憑考試通識科的政治主觀題常被質疑評卷容易偏差,通識教育團體日前舉行「通識科模擬考試」並以「佔領中環」及「公民抗命」設題研究,結果模擬試的「肥佬率」高達近四成八,反映普遍參與考生在政治議題知識及概念不足,更誤以為合法的政治參與如七一遊行屬公民抗命。經過「雙評卷制」後亦發現多達四成五考卷的主觀性答題評分出現明顯差異。香港通識教育會建議考試及評核局在制訂評分準則時詳列合適論據,以收窄處理主觀題目評分偏差。

通識模擬試 答題欠論據

香港通識教育會上周六為四十九間中學共六百七十三名中學生舉辦「新高中通識科模擬考試」,並邀請四十六名包括在考評局當評卷員的通識科前線教師評卷。模擬試提供有關「佔中」資料並設兩個分題,第一分題問及佔中行動在香港的不同持份者之間或引發甚麼衝突?第二分題問及考生有多大程度上同意市民應採取公民抗命的手段抗議。兩分題合共二十分。

香港通識教育會副會長黃家樑指,普遍考生雖能提出個人立場,但對有關政治議題的認知不足,以致概念混淆、舉例不當,部分考生答題欠缺論據,甚至張冠李戴有所誤解。

黃家樑解釋,公民抗命意指針對不公義現象或法律所作出違法行為抗爭,引起社會關注,但不少考生誤以為公民抗命存在合法和非法兩種,明顯是概念混淆。他指不少考生錯用時事舉例如誤以為七一遊行、示威、請願等合法的政治參與屬公民抗命,隨時離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