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科學殿堂非淨土 院士評選藏黑幕

「官帽」吃香,還是「院士帽」吃香?這在當今「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神州,還真的難以分出高下,但如果能將「官帽」和「院士帽」集於一身,那肯定可以如虎添翼,名成利就。近日受審的「中國高鐵第一人」張曙光,就是一個既要魚又要熊掌的技術官僚,他位高權重,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受賄斂財四千多萬,在貪腐遍地、碩鼠連連的當今,已司空見慣。但張曙光當庭自爆曾經行賄二千三百萬參選院士的驚天醜聞,還是令人大跌眼鏡,並揭開了科學殿堂背後的一絲黑幕。

花錢行賄 比併錢多

張曙光除了擁有炙手可熱的鐵道部運輸局長兼副總工程師的特權外,還曾擔任中國高鐵談判的首席代表,國內多所大學的兼職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但這些榮銜他並不滿足,他還要追求耀眼無比的院士光環。在官場混迹數十年的張曙光深諳潛規則,要摘取「院士帽」不單要靠學術成就,還要比併誰花錢多。他在庭審中直白,參評中科院院士「需要花錢」行賄,需要用錢打通關係,這就一語道破了院士評選中的骯髒交易。

張曙光曾兩次參選院士,雖然最終未能如願,所有賄款也都打了水漂,但這並不等於院士評選就是一塊淨土。實際上,從他○七年參選差了七票,到○九年僅以一票之差落選,就已足以顯現「金錢運作」的功效,而這一票之差也恰恰表明,如果金錢的銅臭味再濃一些,賄選的工夫再周妥一些,也許張曙光就可圓了他望穿秋水的「院士夢」。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國家最高學術榮譽,但近年因「煙草院士」入選、「雜交水稻之父」落選,以及拉幫結派,打擊異己,公關運作、弄虛作假等一系列醜聞,而令院士評選一再蒙羞。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張曙光受賄評院士」曝光後,中科院不是順藤摸瓜立刻調查,而是發表聲明撇清關係,一句未曾收到「花錢參評」的相關投訴,就把責任推得一乾二淨。試問,如果有院士私下收了張的賄賂,又秘密投了張一票,誰會去中科院投訴?難道院士中竟有既收錢又舉報自己的大傻瓜?

染上銅臭 私相授受

張曙光兩次參選院士有否花去二千多萬行賄,這些「運作費」又落入了誰的腰包?真相未明。不過,中科院資深院士何祚庥斷言,從張曙光花錢參評的過程看,「有院士受賄」的可能性極大。也有院士質疑,張曙光論文造假、學術不精,參評院士個個心知肚明,但最終僅以些微差距未能當選,難道其中沒有見不得光的奧秘?當下神州學術腐敗成風,剽竊抄襲、論文造假,學歷文憑私相授受,職稱評審要送禮,參評院士要花錢,學術已然與權力、金錢和美色掛鈎。院士桂冠雖然神聖,一旦參選也就成了謀取名利的工具。

科學院院士對大多數國家而言,代表的僅僅是學術成就和榮譽,而與經濟、行政無關。但在中國,院士不但地位崇高而且「有價」,待遇直比副部級高幹,而且終身不用退休,以致工程院管理學部一度淪為高官趨之若鶩的「俱樂部」。

更諷刺的是,中美兩國院士人數相仿,學術造詣卻天差地別。美國二千多名院士中,擁有近二百名榮獲過諾貝爾獎的頂尖科學家,中國一千九百多名院士中,尚無一個本土院士獲得諾貝爾科學獎,而且院士水準一屆不如一屆。如此院士,人數再多,身價再高,又有甚麼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