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大學教育普及化

中學文憑試放榜的日子,一眾考生自然憂心忡忡,結果考獲大學收生標準的有二萬多人,相對大學聯招的一萬二千多個學額,自然是滿足不了學生的需求。不少人都以學額不足為由,要求政府加大升大學的學額,但這種簡單的思維模式,只看到今天的供求失衡,而不理當中的問題,並不是解決之道。

應否普及 另一問題

目前大學的門檻是在文憑試中考獲中、英、數和通識合格,中、英兩科的要求是3,而數學和通識是2,這個就是大學入學申請的最低標準,而個別學系又會有額外要求,所以單看達到總體入學標準的人數,並不足以反映學額的供求狀況。而且,大學教育在香港並不是普及教育,所以公開試也有篩選的意味,換言之,除非我們將大學教育定義成普及教育,否則每年文憑試都會注定有一群達標但沒有學額的同學。在批評大學學額不足時,也是在對大學教育應否普及化作出反應,在財力上我們有能力實現大學教育普及化,但應否實行卻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不少人都對香港大學畢業生的質素有意見,繼而推論成香港大學生氾濫,甚至應該少收一些大學生才對。這個看法和上文所描述的是兩個不一樣的景象,一方面有人批評年輕人可以進大學的機會不夠多,但另一方面又有人批評大學生太多。

當中問題是大家對大學教育的看法不一樣,認為大學生數目太多的一方,是從大學生質素方面看,從社會上對大學生的需求來作評價,當香港社會高增長的時間已過去,社會上吸納大學生的能力已開始接近飽和,再加大大學教育學額,難免要在量和質之間作出妥協。而目前政府公營大學每個學生單位成本高昂,要加大大學學額會對政府財政上構成壓力。尤其是當學額加大後便很難往下調,當出生率下降會陸續影響到大學收生時,未來如何看待剩餘學額便得小心處理,在經歷過小學、中學的殺校經驗後,政府明白學額增易縮難。

津貼形式 增加學額

贊成加大大學學額的,則是從普及教育的角度去看大學教育,既然同學都已經達標,為何不讓他們進入大學之路,這派的意見,大學教育應是一種國民福利,是令社會的人力資源質素提升,至於社會能否吸納一眾具大學學歷的人,則不作這個考慮之列。

從人口的變化來說,現在出生率下降已成趨勢,據推算十年後甚至可能出現能夠在文憑試中達標的同學,都可能獲派資助學位,所以從兩派的分歧,大約十年後已出現大學教育普及化之象,而兩種意見的分歧大約只有十年的時期。從資源調撥的觀點出發,我們現在不應該加大政府資助學士學位,因為在未來的人口數目推算上,已有大學教育普及化的情形,現在增加大學學額,等於製造未來學額過多的狀況,實在不是合適的做法。

從政府的中、小學教育發展上,政府其實是對學額很小心計算,官立的中、小學數目還比不上津貼學校,目的不外是不想將整個教育的承擔全放在公營體系內。現在中小學面對殺校、縮班問題,都是由津貼或自資中小學面對。政府對普及教育的一貫做法是引導非官方資源,再配合資助模式來推行普及教育,好處是靈活和對政府的長遠承擔較低。未來是否也可以在大學教育上引入這個模式,即以津貼形式來增加大學學額,但又不需要增加公營大學收生壓力,這個想法值得要求增加大學學額的一方深思,畢竟普及大學教育極度昂貴,以津貼形式辦學未嘗不是一個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