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海本是長遠計 奈何港府太弱勢

房屋問題積重難返,港府覓地舉步維艱,無計可施之下,不得不重彈填海舊調。面對各界爭議,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連日忙於解畫,指新加坡填海面積比例超過香港,呼籲環保及社會人士不要一味反對填海。他說的沒錯,可惜香港不是新加坡,港府更不是新加坡政府,兩者根本不能相提並論。

第二階段諮詢建議的五個填海選址包括欣澳、小濠灣、馬料水、龍鼓灘及青衣,雖然較第一階段諮詢的二十五個選址大幅縮水,惟批評者仍然不收貨,指填海會破壞海洋生態,而且市區並非沒有土地可用,質疑填海是捨近求遠,捨易取難。陳茂波反擊指新加坡填海面積已達城市總面積的兩成,遠高於香港的百分之七,暗示香港大有填海空間。

不錯,新加坡與香港一樣,都是地少人多的海島城市,都有開疆拓土的壓力,都有填海造地的實際需要。新加坡在填海方面遠較港府進取,星洲政府月前發表土地資源規劃書,指為了滿足人口日益增長的需求,計劃將填海面積再增加一成。港府聲稱五個填海選址可增加三千公頃的土地,未必不是受到新加坡政府的啟發。

問題在於,同人不同命,同遮不同柄,在新加坡行得通,香港未必行得通。新加坡政府強政勵治,說得出也做得到,雷厲風行;港府則跛腳弱勢,說得出卻做不到,寸步難行。更何況,在拓土建屋方面,兩地面對的環境是不同的,新加坡市區已發展土地達總面積的四成,向海洋要地可謂迫不得已,也得到主流民意的支持;而香港已發展面積僅佔兩成多,無論市區還是新界,都有不少土地潛力可挖,港府也說過要「寸土必爭」,既然「地從何來」是偽命題,填海就顯得理據不足,起碼不是那麼迫切。換言之,香港不是沒有可供發展的土地,而是港府無力開拓,在推動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遇挫之下,轉而打起填海的主意。

事實上,港府在填海方面不僅不能與新加坡政府相提並論,與殖民時代的港英政府亦不可同日而言。如果港英不填海,就不會有今日的沙田、將軍澳、東涌等新市鎮,也不會有赤鱲角新機場,只不過港英政府做得到,特區政府卻做不到。現屆政府上任大半年,提出不少宏圖大計,可惜無不荒腔走板,政策由成熟一項推出一項,淪為推出一項跪低一項。遠的不說,本月初推出的「限奶令」,不僅引起內地不滿,也受到本港商界質疑,而且出現包括「拉錯人」等各種亂象,隨時又是半途而廢。港府弱勢,連打擊水貨也進退失據,如何能解決市民安居的大事?連興建一個人工沙灘都阻力重重,又何德何能推動大規模填海計劃?

「滄海可填山可移,男兒志氣當如斯。」填海移山,象徵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與氣魄,奈何港府不是有志大男兒,倒像是裹足小婦人,填海引新加坡為例,徒然自暴其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