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二年歲末,台灣選出最能傳達民眾內心的字乃是「憂」。
過去一年,的確是憂心忡忡,不見歡樂。馬英九年終到南部參加活動,在溫馨的氣氛中,未消解「憂」的氣息。馬英九表示,二○一二這一年因歐債問題,全球經濟不景氣,又有世界末日傳說,讓人心惶惶,因此在徵求年度代表字時,媒體選出「憂」字來表達大家對大環境的憂慮和憂愁。
馬英九所言台灣之憂,多數來自外在環境。但事實上,台灣民眾對世界末日的傳說,太遙遠太無根據,不至於干擾民眾的心境。百姓之憂是來自日常生活苦境而衍生出「憂」,像是走在黑暗的隧道內看不見光明的未來,徬徨、憂慮自然浮上心頭。
未來,台灣如何能將「憂」轉為「優」,才是為政者與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從許多國際社會公布的數字看,台灣的成績不太差,馬英九政府應可努力最終轉憂為優,只是政府的施政讓百姓「無感」。作為優秀的元首,應該了解人民何以處境堪憂,心情有憂,生活於揮之不去的憂?如果光看由官員上報的數據報表,只會看不出、也體會不出人民的心情。
四十年前,台灣處於退出聯合國、國際金融等問題的衝擊。在內外交困的年代,蔣經國提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於民心動搖之際推出十大建設,從根本上改造台灣的基建產業,創造出具體可行的願景。此後,台灣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並因此創造出經濟奇迹,讓危機成了轉機,這是台灣發展的經典教材。
台灣社會陷入集體憂慮,馬英九政府應帶領民眾,提出可行的具體政策,讓大家有共同奮鬥目標,一起努力激勵起頹喪的民氣,尋求動力與方向,台灣的未來即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