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諷刺,香港做不成「紐倫港」,卻成就了「港紐倫」。一項針對跨國企業外派員工生活費用的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四百多個城市中,香港全球排名急升二十六位,成為生活開支第三十二高城市,超過第三十六位的紐約曼哈頓及第四十二位的巴黎,更將第五十八位的倫敦遠遠拋在後面。
根據發展及人力資源分配方案供應商ECA International的調查,歐洲城市的生活費用全球排名普遍下跌,亞洲城市的全球排名相繼攀升,而香港的升勢尤為顯著。調查機構指出,過去十二個月內,香港的一籃子貨品及服務價格上升了百分之六點七,高於亞洲區平均增幅,原因之一是港元與美元掛鈎,因此外國企業派員工到香港,便須提供相對較高的薪酬福利。
其實,上述調查僅考慮通脹、商品供應及匯率的影響,並未涵蓋居住、公用設備、交通及學費等生活開支,若是計入居住成本,香港的排名必定高踞全球前列。事實上,自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以後,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樓市都下跌,內地樓市亦出現調整,只有香港樓市長升長有。雖然港府一再推出壓抑樓市措施,惟效果甚微,在今年頭十個月內,樓價仍急升兩成三,同期本港經濟增長僅百分之一,反差強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警告,樓市與經濟活動逆向而行,是香港經濟內部的主要風險。
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問題長期困擾香港,惟從來未像今天這樣失控,地產獨大,可謂香港競爭力每況愈下及各種社會深層矛盾的根源。財大氣粗的跨國企業難以承受,本地中小企業更是叫苦連天。比如說,在歐洲國家,零售店一般下午五點左右便關門打烊,香港的店舖則大多要經營到晚上十時甚至更晚,這不是說香港的老闆及員工願意超長時間工作,而是租金高昂蠶食了大部分利潤,店舖不長時間營業根本無利可圖,在這種情況下,零售業打工仔不得不犧牲私人休閒及家庭團聚的時間。
嶺南大學最新出爐的「香港快樂指數」調查結果顯示,港人的快樂指數再次下跌,由去年的七十一點三分跌至今年的七十點五分。一般而言,低收入家庭較高收入家庭不快樂,唯獨家庭月入三萬至四萬之間的夾心階層例外,他們的快樂指數只有六十六點九分,是眾多收入組別中最低。原因不難理解,夾心階層既無資格申請公屋,又無能力購買私人樓,兩頭不到岸,不少人被迫棲身劏房或板間房,哪裏有快樂可言?
生活開支急升,樓價高不可攀,而弱勢政府又自身難保,根本沒有能力改變現狀,整個社會陷入政治爭拗的泥沼中不能自拔,香港就像進入一條漫漫黑暗隧道,既看不到盡頭,更看不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