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皮膚呈紫藍色,甚至紫黑色,後果可大可小。中文大學醫學院兒科學系教授韓錦倫解釋,皮膚變色是血液循環系統受阻的徵狀,紫藍色屬於早期階段,若再遲數小時發現,膚色會轉呈瘀黑色,即是皮下組織因長時間缺血而出現壞死,「嚴重者可能救唔番隻手」。
不過,韓錦倫認為,若皮下組織因吸收過多輸液致腫脹,令血管受壓迫而影響血液循環,應對身體影響不大,「都係水分,身體可以吸收,唔係有毒性物質」。只要能及早發現,可以用熱敷或冰袋紓緩。相反,若醫護人員將藥物注入靜脈時注入錯誤位置,則情況十分嚴重,可造成嚴重感染,有機會令肌肉壞死。
私人執業兒科醫生謝鴻興說,輸液沒有正確進入靜脈,流到皮下組織,病人針口位置應出現腫脹,並感到疼痛,負責注射的人員理應可即時發現。他說,嬰幼兒血管幼細,將針管插入靜脈比較難,尤其是較胖、長期缺水者,應由有經驗的專業人士負責。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 爆料熱線: | (852) 3600 3600 | 電 郵: | news@opg.com.hk | 網上爆料 |
傳 真: | (852) 3600 8800 | 手機網站: | m.on.cc | ||
SMS: | (852) 6500 6500 | MMS: | ireport@on.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