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金:救濟贖罪 可悲城市

又讀到一則「好人好事」報道,深深感受到我們的社會正不斷倒退。

香港已躋身富裕水平之列,但今時今日還流行戰後五、六十年代模樣,搞實物救濟,例如派月餅、派飯盒、派物資,媒體還煞有介事高舉這等「善行」。

一個測量師,用他的話,是屬於賺一蚊有五毛是剝削得來的階級。他在網上發起一個名為「平等分享行動」,據報「先是一個人,然後是幾個,後來,每一次出動都來了二百幾人,他們走進孤寡老人、無家者、生活條件異常匱乏的人群當中,派送飯盒和物資……行動特別強調施與受是分享平等的關係,不是施捨不是同情不是幫人。目的旨為『打開人心』,自己的,彼此的」云云。

每月一次送飯給露宿者、基層街坊,每次派三百五十個飯盒;過時過節會派應節食品,如今年在網上徵集別人「多出來、吃剩的月餅」,不消兩周已收集逾萬個。那位「好人」表示「他們好鍾意收到月餅,月餅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另邊廂卻是一箱箱的丟掉,真是資源錯配。」

讀完報道,只覺歪理連篇。貧窮,原來是資源錯配?扶貧,原來是公平分享?救濟,原來是自我贖罪?

刻下香港社會正是被上述歪理「洗腦」。這些年來,我們的生產總值年年上升,但我們的貧窮人口卻破歷史紀錄。一群既得利益的剝削者或幫兇,不敢痛斥不公義、不公平政策,從根本撥亂反正;惟有透過每月一次的「善行」窩囊地補償,甚至直認不諱用救濟來贖罪。

香港的可悲,正在於人人不愛做有長遠效果的實事,只愛惺惺作態做無關痛癢的粉飾。

試問,在月圓之夜,吃着一個別人「吃剩不要」的月餅,何來平等、何來幸福感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