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地公布有關高鐵的營運狀況,其中令人注目的京滬高鐵運作了一年,載客量比預期為佳,平均達百分之七十二,已經開始屬於滿承載的緊運行。不過,以高鐵的運力,還可多開班次,以應對仍在增加的客運需求。不計算折舊的話,京滬已收支平衡,足以支付營運費用和貸款利息支出。據中央政府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的資料,全國已有四條高鐵,在不計算折舊下收支平衡:包括京滬和京津城際,滬寧城際和滬杭城際。
當然京津滬寧杭都是中國內地最發達的地區,人口密度高,基本上是高鐵最佳建設運營的地區。按這樣的財務情況,基本上已勝於日本新幹線。隨着經濟發展,以及高鐵網絡形成帶來的更高的網絡與規模效益,這四條線絕對可在短期內完全的收支平衡,五年內甚至會有利潤,特別是如京滬線建費過千億元的長程鐵路,更為難得。
當然不是所有高鐵線路都有這樣好的經濟效益,在發展水平較差的地區,高鐵的效益較低。但建高鐵的目的,不僅在於財政收益,還有其他的經濟、社會、文化的戰略目標。全國四縱四橫的高鐵成網後,協同效益巨大,納入網絡便可促使發展水平較低的城市和地區,有額外的刺激,自可加快增長步伐。
剛剛鄭武高鐵開通,年底或明年春節前京深高鐵將可全線運營,全程八小時多的交通時間會大大改變沿線南北的溝通,加上將可完全開通的沿海鐵路(由杭州便可達深圳),珠三角的通達大大增強,香港也可有所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