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遭外界綑綁式批評為「愛國就是愛黨」,但教育局今年四月修訂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並非以該論調為教學宗旨,相反更強調學校可與學生討論具爭議性的議題,並提示老師不應迴避討論任何議題。
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認為,近期的爭拗是源自坊間出版但被指內容偏頗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但他直指有關教材不合格,公眾不應因一本不合格的小冊子,而叫停整個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
新修訂的課程指引建議,學校可適時與學生討論具爭議性的議題,亦可探討國家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如困難和局限等,又特別提示老師教授爭議問題時應保持中立及持平,不應迴避、否認或拒絕討論,並舉出食品安全為例,同時亦強調鼓勵學生透過個人生活經歷,從不同角度討論及反思政治敏感議題。修訂課程指引於四月推出後,社會上一直未有太多爭議聲音,直至早於今年三月出版、由國民教育服務中心委託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編製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被批評部分內容偏頗,側重唱好共產黨後,兩者卻被人扯上關係,引發「洗腦論」的爭拗。
對於外界硬將當局的課程指引,連帶坊間出版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扯作一團引發「洗腦論」,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直言感到不幸,重申手冊是三月出版,而當局四月才出指引,老師教學時可作判斷。林煥光亦指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有正面作用,不應因爭議就放棄推行,學校有三年開展期準備,而當局亦可以實踐經驗改善課程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