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奪獎固可喜 全民參與更重要

倫敦奧運會在舉世矚目之下拉開帷幕,接着的半個月既是各地健兒大顯身手的時機,也是全球關注的焦點。當港人為國家隊、香港隊健兒加油喝采的同時,港府更應該趁此四年一遇的機會檢討體育政策,推廣全民運動。

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的現代奧運會,不再是單純的體育競技,而被賦予政治、經濟、文化等各種意涵。四個小時的倫奧開幕式,雖然規模排場無法與北京奧運會相提並論,但更具人文氣質,從農業社會到工業革命,從莎士比亞到《哈利波特》,從「占士邦」跳傘進場到「披頭四」成員獻唱,都頗具創意。說起來諷刺,作為現代科技及體育競技發源地的歐洲,由於耽於安樂,眼下正陷入嚴重債務危機不能自拔,歐洲沒落已是不爭的事實。倫敦奧運會適時舉行,不啻一場及時雨,一劑強心針,古老歐洲能不能因這場奧運會而鼓舞鬥志,重新煥發青春,顯然是熱門話題。

各國健兒在運動場上拚鬥志拚實力,背後彰顯的其實是國力的較量。美國在奧運會獎牌榜上長期傲視群雄,與其第一強國的地位相匹配,而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重新參與奧運會後,奪取獎牌數量一屆多過一屆,亦是中國經濟不斷強大的象徵。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一舉奪得一百面獎牌,金牌數量排名第一,亦被視為中國經濟即將追上美國的徵兆,因此中美在獎牌榜上的爭奪戰,正是今屆奧運的焦點所在。

但必須指出的是,即使中國再次奪得金牌第一或獎牌總數第一,也只能證明中國是「獎牌大國」,而不是「體育強國」。中國走的是精英體育之路,舉國體制之下,政府不惜血本培養少數精英運動員,但對全民體育投入甚少,由於地方上缺少必要的體育場館設施,而國家級場館又不輕易開放,使得全民參與體育運動仍然停留在口號階段。說到底,培養少數人在國際賽事上摘金奪銀,不過是另類形象工程,而大部分國人不僅沒有強壯的體魄,還要受到問題食品和環境污染荼毒,大國崛起也就淪為一句空話。

相比之下,雖然香港運動員在奧運參賽隊伍中一點也不引人注目,但他們走上賽場本身就已經很了不起,縱然未必能奪得獎牌,恐怕比國家隊的金牌更難能可貴。香港並不是一個體育城市,市民對體育的興趣不算很高,而政府無論在重視程度還是資源投入更是嚴重不足,雖然港府近年對舉辦體育賽事似乎頗有興趣,但那不過是染上內地政府好大喜功的陋習而已。香港運動員幾乎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奪得佳績主要是靠個人拚搏,所以更顯得難得,更值得市民喝采。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港府可利用奧運契機,實實在在增撥資源,例如多建幾條單車徑、跑步徑,為全民參與體育創造條件,這比放煙花一樣舉辦大型體育賽事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