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香港是東亞最自由開放的地區經濟,這可能是以往的寫照,也會是美國極右派保守組織的評語,卻不是香港現實的情況。
香港是自由港,這是一八四二年開埠時的政策和制度,但相距百多年,商品貿易的自由港作用已大減。香港的服務業貿易和市場准入卻並不開放,連香港與內地的CEPA,重心亦是要內地把服務業市場開放給港商,而不是香港服務業市場對內地開放。
當前自由開放政策的重心在服務業,因其對本地政治經濟影響較大,開放談判已經從多邊國際性轉而為雙邊國與國之間,主要採取雙邊或地區的自由貿易協議形式。
以自由貿易協議作為指標,香港在國際上的比較地位相當低,遠低於我們的傳統對手新加坡,亦比不上受政治壓力困擾的台灣。
在東亞區最進取的當是南韓。南韓目前有九個自由貿易協議,合作夥伴包括東盟、印度、歐盟、美國等大國或地區組織,現正與中國和日本談判。我們一直以為南韓的自由開放程度遠遠遜於香港,然而看它的自由貿易協議急速發展步伐,以及規模範圍之大,事實上香港已經瞠乎其後。香港只有CEPA(基本上單邊性質多於雙邊,因而並非標準的自由貿易協議)和新西蘭。預算案才剛提香港有意參與中國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議,還未向東盟提出談判提議,似乎還是等待中央政府代為安排。
面對南韓的發展,台灣內部已提警號,為甚麼香港還是無動於衷!
陳文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