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處公布本港最新消費物價指數,十月份整體消費物價按年升百分之五點八,與九月份持平。如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僅僅因為單月通脹率沒有上升,就得出「通脹在年底見頂」的結論,這也未免太樂觀、太武斷了。
事實上,儘管十月份通脹率沒有上升,但細看統計處的報告,內裏大有文章。受煙草稅上調影響,煙酒類消費品按年升近兩成,升勢最勁;食品類上升逾一成一,衣履、住屋、外出用膳、交通均錄得可觀升幅,其中住屋消費上升逾百分之八,均高於平均通脹率。衣、食、住、行樣樣加,對民生影響最大,高高在上的港府官員怎能體會基層市民的痛苦呢?
撇開冷冰冰的統計數據,市民購物消費,莫不感受到百物騰貴、通脹居高不下的壓力。一般的蔬菜,過去賣幾元錢一斤,現在穩居十元之上,漲幅至少兩成;鮮魚更貴得離譜,不論是淡水魚還是鹹水魚,大多比去年同期漲價一倍或以上,相當嚇人。還有,五豐行剛剛宣布提高活牛價格,每擔牛肉加價百分之二至三不等,零售價應聲而漲,每斤即刻貴兩元,這已是今年內牛肉連續第六次漲價。有零售商擔心,由於冬至將近,預期牛肉還有進一步漲價的可能。
加價消息陸續有來,兩家電力公司正在同港府就明年加電費討價還價,據說電力公司以燃料費及經營成本上漲為理由,建議加幅超過去年的百分之二點八,接近通脹水平。同時,電力公司還會檢討商戶收費模式,由以往的「累減制」改為「累進制」,即用電量愈多,收費愈高,這對慘淡經營的中小企業而言,可謂首當其衝。一雞鳴,百雞鳴,電費加價勢必引發連鎖效應,刺激其他公用事業競相跟隨加價,最終一發不可收拾。
從國際大環境來看,由於歐美經濟疲軟不振,內地繼續宏觀調控,熱錢開始撤退,全球通脹確有見頂回調的趨勢,本港的通脹問題理應有所緩和,但為甚麼市民的感受卻恰恰相反呢?原因不外乎兩個,一是市場向來有滯後效應,商家習慣於加快減慢,即使來貨減價,也不會立即減少零售價;二是港府放鬆監管,或者商家因為簽訂了利潤管制協議,不論市場環境如何,都會根據相應機制要求加價,私隧公司每每在錄得巨額盈利下仍獅子開大口,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當普羅市民被高通脹壓得喘不過氣,港府卻報喜不報憂,鼓吹「通脹見頂」,這一方面說明高官平時高高在上,脫離現實,脫離民眾;另一方面則是為明年預算案提早「閂後門」,斷絕市民開倉派糖的希望。見微知著,高官在通脹問題上的說法與市民的切身感受南轅北轍,顯示所謂就預算案推出公眾諮詢,無非又是走過場。
但聞加風四起,何來通脹見頂?港府對通脹束手無策,拒絕承諾進一步推出扶貧紓困的措施,對基層市民而言,這個冬天可能特別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