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愷欣報道】威爾斯親王醫院急症室部門回顧○四至○九年的五年間,十五間公立醫院急症室接獲與颱風相關的受傷個案共四百六十宗,並有一宗死亡個案。市民受傷的身體部位以頭部及上肢為主。研究指出,市民受傷的主要原因與風速有關,而清晨為受傷高峰時段。
該項研究為本港首次分析與颱風相關受傷個案。傷者平均年齡四十八歲,僅八名傷者為十二歲以下兒童;傷者以四十至四十九歲的年齡群組佔多。四分之一傷者因工受傷,以大廈保安員佔多,其次是職業司機、清潔工人等。
七成傷者屬輕傷,兩成七屬中度受傷,百分之三為嚴重受傷;兩成一傷者需住院觀察,比率較美國的百分之四為高。市民最常見受傷部位為頭部及上肢,各佔三分之一;受傷種類最常見為挫傷及裂傷,分別佔四成八及三成。受傷原因以跌倒為主,佔四成二;其次為被下墮或吹起的硬物擊中受傷,佔兩成二。
研究發現,落雨並非市民受傷主要的風險因素,每小時最高陣風風速是預測市民受傷風險的最準確指標,當風速超過每秒20米,市民受傷風險即增加。五成六受傷個案發生在颱風登陸本港前後三小時,清晨為受傷高峰時段。
屯門醫院急症室顧問醫生馮顯達指出,威院此項研究結果與該院臨床觀察相若。今年打風日子較少,該院接獲與颱風相關的受傷個案不足十宗,大部分屬輕傷,可即日出院。威院的研究指風速是主要的受傷風險因素,馮估計與風速突然增強,風力可將整個人吹起,以致市民行路時易失重心跌倒受傷。從事搭棚或清潔的工人,因工作需要而在戶外工作,受傷風險較高,但多數皮膚擦傷,甚少骨折。他指出,風速可能突然增強,市民切勿以為掛八號風球時外出才危險,而輕視一號及三號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