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共交通有效率,地少人多、高度集中固然是一個優勢,但最重要還是過去幾十年的交通運輸政策正確。
從外行人的觀察,不外乎幾條,一是發展像地鐵那類集體運輸系統;二是公共交通有道路的優先使用權,例如巴士專線,又或者某時段限制私家車使用等;三是通過徵稅限制私家車的增幅,三管齊下,才取得目前良好的效率。
所以站在香港的街頭,可以看到一些特別的景象,就是在馬路上,商業車輛往往比私家車多,而私家車多數是名牌房車。二、三十年前,道路上也可以見到一些較為殘舊的廉價房車,但隨着徵稅提高,以及汽車營運成本上升,供養廉價私家車根本不划算,負擔得起養車費用的,一定會買價錢較高的房車。
但香港上述幾招,在內地城市並不奏效。在京街頭,看不到幾輛公交車,絕大部分是私人房車。以前北京新航站樓未啟用時,前往機場返港是一個噩夢,途中車行高速公路就算多麼順暢,但一出收費亭往航站樓那一段,可以隨時塞上一個小時以上。
再者,因為停車場車位不足,大家又多乘坐的士和房車前往機場,在門口一上一落,加上提取行李用上一兩分鐘,再來幾句依依不捨的道別,就更不得了,結果排隊落車造成大擠塞。
問題的癥結是,政府不發展公共交通,大家就全部開車,加上為了保證汽車業發展,價錢又盡力鬥平,所以街上名貴房車和廉價房車擠在一起,大家一起堵,有錢和沒錢的一起呆在車上。這大概是社會主義的一種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