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仇富情緒政府有責

貧富懸殊問題尖銳,對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構成潛在威脅,必須正視。政府用貧富差距替代貧富懸殊,兩字之差,意涵大不相同,有淡化仇商仇富情緒的政治考慮。財團近年發了大財,發水樓大行其道,租金大幅上揚,只是政府後知後覺,曾蔭權被迫承認:「政府方面也有少少責任。」予人假惺惺的感覺。

高人指點下,施政報告的賣點之一,是成立「關愛基金」,由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任主席,幫助草根市民之中於綜援計劃無法獲益的人士,卻是問題多多。財團領袖合共捐出五十億元的難度不高,用曾蔭權的話語,「發財應該立品」,大富豪聽後覺得有些刺耳,但用錢做公關,緩解仇富情緒非常划算,何況乃九牛一毛之舉,問題是作用能否發揮,並不樂觀。

須知仇富心態之出現,是日子有功的結果。香港人無仇富的傳統,年輕人甚至很羨慕白手興家的富人,問題是現今社會資源分配不公平,土地有價,政府以高地價政策令庫房水浸,財團則賣發水樓賺大錢,相得益彰,彼此心領神會,卻苦了年輕一代,人工收入永遠追不上樓價,不滿及怨氣也就不難理解,這大概正是仇富情緒的根源。

樓價飆升,商場租金成倍增加,百業難興,財團牟取暴利,榨乾小商戶的微薄利潤,仇富情緒,尤其是對大地產商的憤怒就更加明顯。政府施政失誤,予人官商勾結的強烈感覺,令仇富情緒進一步蔓延。

施政報告推出所謂「置安心計劃」,根本無助解決年輕中產階層住屋及置業難的困境;而打擊發水樓的措施,也至少有半年的寬鬆期,「放生」發展商;「關愛基金」令人對官商的微妙關係產生更多聯想,加上計劃甚為空洞,被輿論批評為門面工夫,也並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