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看今朝:樓市新政乃緩兵之計?

特區政府近日宣布,將房地產從投資移民計劃的投資資產類別中剔除,由十月十四日起生效。

事實上,自二○○三年十月政府推出內地客香港投資移民以來,已經成功批出好幾千宗個案。但是,投資房地產移民的政策就一直為人詬病,一方面,大批內地炒樓團帶來熱錢湧入香港的地產市場,進一步推高了香港樓價;另一方面,他們對香港的人才引進和社會貢獻又乏善可陳,可謂「有錢就得」。今次政府暫停這一措施,又正值施政報告推出,當中動向值得關注。

施政報告中提到政府在公屋方面的政策,包括保證土地供應、每年興建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等,但這些措施其實都是派糖而已。要觸及樓市的根本癥結,政府怕是難以指望。

香港以金融服務業為主,是全球樓價最高的城市之一。在整個社會經濟體系中,現有的地產經濟佔有的分量相對較大,足以影響到民生問題。例如按照正常打工族的工資水平,一輩子也還不起房貸,故民間對公屋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立法會中商界施於政界的壓力,使得政府內部部門、議員提倡的興建公屋和居屋問題,均無法列入立法會議程。

對於高房價,感受最深的莫過於年輕人。現在的狀況是:香港年輕一族面對巨大的經濟壓力,寧願放棄自己的責任,賴着父母,跟父母住在一起,成為名副其實的「啃老族」,甚至到自己結婚成家,亦都不願意搬出來自己住。如此這般,社會的負擔必然累積下來,衍生更多的社會問題。到時候,樓市這塊「硬骨頭」,政府恐怕不得不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