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約有近百個法定古蹟,但不少古蹟管理不善。有環保團體發現,曾被指為中國境內唯一保存完整窰址的大埔碗窰村,竟是管理甚至保養最差的一個古蹟。該處被列為古蹟廿多年,繼去年被本報揭發附近居民可隨手取走部分文物「攝」櫈腳後,今年情況未見改善,大量文物碎片照樣散滿山頭,古蹟內亦缺乏清晰資訊介紹。團體更指經歷早前一場黑雨,再有更多文物碎片被沖至山腳,脫離遺址保護範圍,隨時被人大量拾走而不知!
大埔碗窰村位於大埔墟西南面,極近市中心,鄰近是早前受黑雨蹂躪的沙埔仔村。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考古學家估計碗窰村於明代中葉開始投產,三十年代停產至今,除被指為中國境內唯一保存完整窰址,亦是本港少數最早期工業遺址之一,具雙重意義。
整個遺址總面積逾五公頃,劃為法定遺址僅○點一五公頃,佔總面積百分之三。自一九八三年被列為法定古蹟至今,該處一直乏人管理。本報去年中曾經到上址視察,發現連圍封也欠奉,以致附近的居民可隨手取走部分文物「攝」櫈腳。記者日前隨長春社再巡查,法定遺址外圍雖豎立鐵絲網作簡單保護,但其中一處被人剪開一個近乎成人身高的大洞,可隨時被人進入遺址內取走文物。
李少文指出,早前連場暴雨將遺址內的文物沖走,法定遺址外僅以鐵絲網圍住,估計不少文物碎片因而沖離法定保護範圍,比對他去年巡查,法定範圍內的文物碎片明顯減少。他批評古蹟辦事處保護不力:「咁大型窰址真係好少見,點解唔好好保護!」他又指○三年政府曾就上址的保育及發展可行性進行研究,至今未公開結果,促請古蹟辦有規劃地發展遺址,如優化為博物館。
古蹟辦回應,一直參照國際保護考古遺迹的指引,採取「最少干預」的原則進行保育,最近亦曾巡察該處,已就鐵絲網損毀安排維修。有關碗窰的保育及發展可行性研究已於○四年完成,當中包括設文物徑等建議。但當局諮詢當地村民後,村民認為應先處理丁屋申請問題,方考慮落實報告建議。
■記者 陳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