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跳至主目錄​

還看今朝:香港精神不再?

街市業和漁業,曾經彰顯上一代香港人自食其力、白手興家的香港精神,也曾經是本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奈何這幾十年間,香港經濟發展得很快,給未能適應時代節奏變遷的傳統業務帶來很大的衝擊,街市逐步被超級市場取代,漁業也日漸式微。今天,當我們看到街市商販決定罷市抵制政府新租約的時候,當漁業要面臨接受政府的一次過財政資助、出賣漁船的時候,有人不禁嘆息,上一代人的精神,會否與這些行業一起被時代取締?

有人說,已經式微的行業,被取締也不是大問題,況且今天有完善的福利制度,這班人是絕對不會坐着窮死的。

但一個有手有腳、有工作能力的香港人,又豈會甘心於成為尷尬的福利領取者?港英政府時期,雖然沒有完善的綜援制度,不過當年的窮人、基層市民的情緒和精神面貌,卻比富裕的現代人有過之而無不及。那時的人生活在一個人人有尊嚴、有生活方向的社會,只要他們願意努力掙扎求存,政府就會暗地裏幫他們一把,協助他們創業、創富。他們活得雖苦,但活得有尊嚴。

國家領導人說過,「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且看香港,部分生活於低下階層的市民,縱然有福利制度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但他們並不高興,亦不覺得受到尊重。他們不想淪為福利領取者,永不翻身。

政府利用銀彈政策,希望打發業界,讓他們捨棄舊業,趕絕有關人士的生計門路,變相逼他們拿綜援,捨棄應有的尊嚴。如此不近人情的做法,教人情何以堪?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爆料熱線: (852) 3600 3600電 郵: news@opg.com.hk網上爆料
傳 真: (852) 3600 8800手機網站: m.on.cc
SMS: (852) 6500 6500MMS: ireport@on.cc
本網站已採納無障礙網頁設計。如閣下對此網站在使用上有任何查詢或意見,請以下列方式聯絡我們。 電郵 : enquiry@on.cc
東方日報香港人的報紙 必然首選 連續49年銷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