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的世界盃決賽周今天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揭開戰幕,在接下來的一個月裏,六十四場賽事將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人們暫時拋開種族、政治以至宗教信仰等分歧,球員們在場上公平競技,支持者則為心儀的隊伍打氣和歡呼。○六年德國世界盃的全球觀眾累計達二百六十億人次,隨着資訊科技不斷進步,相信這一紀錄將會被刷新。正如有人形容,四年一度的世界盃是「全球最盛大的嘉年華會」。
事實上,世界盃已不僅僅是體壇的盛事。眾所周知,世界盃商機無限,由門票和紀念品銷售,到與旅遊業息息相關的餐飲、酒店業,再到轉播權,無不為主辦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與奧運會一樣,世界盃是主辦國向世人展示綜合國力的最佳時機。
無論如何,包括港人在內的中國人,都對這四年一度的盛事翹首以待。然而香港球迷在通宵達旦、為自己支持的球隊吶喊助威的同時,亦難掩唏噓之情:中國人的身影,何時才能在世界盃賽場上重現?儘管中國近年在各種國際賽事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早已躋身世界體壇強國之列,○二年國家足球隊也破天荒打入世界盃決賽周,然而,球迷的興奮稍縱即逝,隨着近年黑哨、假波污染球壇,中國足球每況愈下,甚至被譏為「體壇的巨人,足球的侏儒」。
中國足球發展不進反退,香港足球更是不堪提起,令人搖頭嘆息。曾幾何時,香港被譽為亞洲足球王國,培養出不少家喻戶曉的足球明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少香港球員更曾代表國家隊參與國際大賽;直至七、八十年代,本地足球仍是一片興旺。可惜近年來本地足球水準不斷下降,賽事乏人捧場,球員收入日減,令不少有志投身足球事業的年輕人卻步。更不堪的是,近年本地球圈多次鬧出假波醜聞,對早已奄奄一息的本地球壇來說,更是雪上加霜。港足的國際排名不斷下滑,正好說明一切。
歸根究柢,港足盛極而衰,光輝不再,當局扶持不力難辭其咎。人們見到的是,港府不聞不問,任本港足運自生自滅,香港足球代表隊至今連固定的練習場地也沒有,每次訓練均須如「走難」般趕往不同地區球場,甲組球隊操練,也要像普通市民一樣租「街場」。
直至港足去年在東亞運歷史性勇奪冠軍後,港府才忽然熱心起來,煞有介事的委聘顧問公司研究,並一口氣提出四十九項建議,包括改革足總、成立足球訓練中心等支援本地足球的大計。表面上風風火火,實際上卻是雷大雨小。以公眾最關心的足總改革為例,直至上月初足總專責小組才召開首次會議,討論報告的各項建議,但不知拖到何年何月才真正落實。另一方面,當局僅承諾未來五年投放七千五百萬至一億元,這對振興本地足運來說只是杯水車薪,姿勢大於實際。
扶持本地足球講多過做,是港府缺乏全面體育政策的一個縮影。當年李麗珊奧運摘金,政府揚言要發展滑浪風帆;李靜、高禮澤奧運奪得銀牌,當局又說要訓練乒乓球新秀,然而,哪一次不是三分鐘熱度?誰能保證發展港足不是另一場趕時髦的大戲?看來四年一度的世界盃,香港球迷永遠只能當觀眾湊湊熱鬧、隔岸觀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