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當局以保護國酒茅台的生產環境和空間為由,決定將「千年酒鎮」茅台鎮大拆遷,計劃在五年內遷走鎮內一萬五千名居民。拆遷的理由千種百種,但以保護酒廠的名義迫遷居民,則是聞所未聞。原來,在內地官員的心目中,保酒質比保民生還重要,神州之大,真是無奇不有。
當局根據所謂專家的意見,指茅台鎮不足五平方公里,其人口荷載能力最多只是一萬人,現在卻生活着二萬五千人,「嚴重超過合理的環境承載力」,恐影響茅台酒質,所以非拆遷不可。但有人卻踢爆,當局如此勞師動眾搞大拆遷,醉翁之意可能不在酒,而是為了騰出土地擴建廠房和發展房地產項目。這大概也可以稱為「騰籠換鳥」吧,騰掉貧窮百姓,換來達官貴人,這樣一來,權貴近名酒,名酒附權貴,相得益彰,整個茅台鎮也就大大「升呢」了。
李白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詩仙有幸生活在那個年代,做不成聖賢可做飲者,得以留名至今;如今沒有這支歌唱了,聖賢固然不易為,即使想做飲者也不容易──茅台鎮連平民百姓都不讓住了,遑論做飲者。
令人唏噓不已的是,內地當局為了保護茅台酒質,可以不惜工本,一擲三十多億元整治環境;但另一邊廂,內地又有疑似豆腐渣學校被積雪壓塌,學童四死三十多人傷。如果當局以保護名酒的心態來保護學童,怎會不斷發生這種悲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