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2009

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醫健:骨質疏鬆藥可致顎骨壞死

骨質疏鬆是長者常見疾病,患者一般需服用骨質疏鬆藥物以減低骨折風險。惟醫學界近年發現,骨質疏鬆藥物「雙磷酸鹽」(bisphosphonate)有機會導致顎骨壞死,即骨枯。一般口服個案發病率約每一萬至十萬人有一宗,但針劑發病率風險則可高達一成。患者初時只感覺如普通牙痛,一旦拔牙卻會令病情加快顯現,口腔黏膜及牙肉無法愈合,顎骨更可穿透口腔皮膚,最終甚至可清楚看見整塊顎骨。

香港大學牙醫學院助理院長朱祖順指出,顎骨壞死以往多見於接受電療後的鼻咽癌患者,但近年有口腔外科醫生亦發現部分不曾接受電療人士亦有同樣情況,並發現大多數個案均有長期使用「雙磷酸鹽」類藥物,至○三年首次有國際文獻匯報該類個案。

他說,針劑式的雙磷酸鹽類藥物,用於預防癌症患者體內癌細胞轉移入骨,劑量及強度較口服藥為高。按目前研究顯示,口服患者出現顎骨壞死的風險,約一萬至十萬人中有一人,但注射患者的風險則高得多,介乎百分之一至十。

顎骨壞死的初期徵狀並不明顯,只像普通牙痛,不少患者會找牙醫拔牙,但這正如「開關掣」,研究顯示六成個案均於拔牙後顯現徵狀。早期個案只有輕微顎骨外露,患者感到如「插魚骨」的痛楚,其後口腔黏膜及牙肉會出現感染,引致顎骨骨折。在下顎壞死的個案中,顎骨可穿透下巴皮膚外露;在極嚴重個案中,可從患者口腔清楚看見整片白色的顎骨,幾乎再看不見口腔組織。

疑與口腔黏膜產生毒物

東區醫院口腔頜面外科顧問醫生鄭子豐表示,雙磷酸鹽引致顎骨壞死的實際原因未明,估計是藥物對口腔黏膜產生毒性,大幅削弱其復原能力。正常口腔組織的新陳代謝只需六至七日,但此類患者的口腔組織卻遲遲無法愈合,拔牙會造成更大創傷,可能因此而加快病情惡化。

香港骨質疏鬆學會會長羅善清醫生表示,若一般骨質疏鬆症患者出現有關情況,可用其他藥物替代雙磷酸鹽。但癌症患者不可貿然停藥,內科及家庭醫生會與牙醫保持溝通,盡量安排患者完成所有入侵性牙科治療後才開始藥物療程,亦會提醒患者定期接受牙科檢查。

記者 陳紹恒